對於花蓮縣政府這次撤離、救災的作為,災民想必有深切感受。圖為縣長徐榛蔚到光復鄉勘災。翻攝徐榛蔚臉書
花蓮光復鄉洪災創造了「鏟子超人」奇蹟,義工人手一把鐵鏟、踩著一雙高統雨靴,從全台各地自動奔赴花蓮。義工大軍的湧現,一方面體現台灣公民社會的強大生命力,也讓人重溫大罷免時期民眾挺身捍衛家園的熱情。不過,鏟子超人湧現也是拜教師節連假之賜,3天連假台鐵輸運了4.5萬人到花蓮,台鐵臉書也分享9月27日當天光復站上下車量突破3萬人次。只是連假結束,志工們大部分也都返家回歸日常,但災後重建卻還是一條漫漫長路。這其中,有許多難以克服的大自然挑戰、更有人為阻力橫在眼前。
多個原因使得馬太鞍溪堰塞湖滲漏風險高,水土保持也是其中一項。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由於花蓮中央山脈地質以軟弱、承受應力低且易風化的片岩為主,一旦經歷地震與颱風豪雨,容易大規模邊坡滑動,進而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成因就是去年4月強震導致馬太鞍溪上游山區片岩大規模崩塌,土石堵塞河道而形成。之後持續餘震與降雨進一步增加壩體風險。此外,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也指出,片岩山脈內部如同隱藏的地下水庫,堰塞湖形成後,地下水仍會源源不絕地滲出、持續注水,導致水位不斷回升,使得壩體滲漏風險大增。另外,源自中央山脈的馬太鞍溪,流到平原遇到海岸山脈,形成近乎直角的轉彎,對堤岸造成強烈沖擊因而極易潰堤。再加上20世紀初光復山區是日治時代重要伐木區,大量原始雲杉、紅檜遭砍伐,對整個山區水土保持能力造成長遠傷害。
揭5道防堵全沒做好 學者批政府心態鬆懈以上是災情的自然成因。至於人為處置失當方面,張文亮指出至少有5道關卡因人謀不臧導致災情擴大:
一、未開挖洩洪道。在堰塞湖形成初期是處理的黃金時間。
二、未處理壩體滲水。壩體滲水比壩頂溢流更危險,滲水會掏空壩體內部最終導致瞬間潰壩。之前未針對可能發生的滲漏進行有效補強。
三、未設置下游緩衝。若上游壩體已無法處理,應立即在下游利用現有地形與土石,堆置數個串聯式的臨時壩。一旦主壩潰決,臨時壩能層層削減洪峰的能量與流速,為下游爭取應變時間。但這預備措施並未執行。
洪流沖進花蓮光復鄉,把車子都沖到騎樓上。廖瑞祥攝
四、未浚深主河道。疏濬馬太鞍溪主流河道,讓水流能集中在河道中心,減少對兩側堤防的沖刷。但此項工作也被忽略。
五、加固堤防這道最後防線做得荒腔走板。為了讓砂石車方便進出而容許堤防有破口,或僅用臨時土堆應付,顯示應變心態的鬆懈。
「我們是一道關、一道關、又一道關的失守,該做不做,有問題就想大家都要撤退,這是什麼心態? 就產生今日的悲劇。」張文亮質問道。不過官方基於其他考量而做出與張文亮建議不同的處置。農業部認為,在餘震不斷、邊坡仍不穩定的情況下,派遣人員和重型機具進入風險太高,因此未開挖洩洪道、補強壩體。即使如此,浚深馬太鞍溪、堤防缺口填補加高等減災方式也未進行。
新北市消防局支援救災,在厚泥堆裡尋找失蹤民眾。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地方撤離做得零零落落 出事急撇責任要國賠官方核心應變策略是以監測預警、疏散撤離為主。認為無人機監測是最安全且能掌握即時動態的方法。不過這個「監測預警、疏散撤離」最後也遇難題而破功。
9月21日發布颱風樺加沙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當天下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找來台大、陽明交大的學者、花蓮縣政府祕書長、光復鄉公所、鳳林鎮公所、萬榮鄉公所一起討論,劃定了1800戶的優先撤離範圍。會議結束當晚7點內政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就對劃定的範圍發布緊急應變通報單。不過,撤離是地方政府災害應變中心的職責,中央發布通報單後只能強烈建議地方政府趕快強制撤離疏散。很多民眾卻抱怨沒收到通知,而且當地不少獨居老人可能沒聽到撤離廣播,他們即使聽到,若沒有當面溝通,很難說服他們撤離。
徐榛蔚、傅崐萁視察災區,卻被發現腳上雨鞋乾淨,沒有沾染灰泥。翻攝臉書
撤離是地方職權,許多情境需要現場指揮官拍板下令,但花蓮縣長徐榛蔚卻出訪日韓。9月17日花蓮縣政府已召開馬太鞍溪堰塞湖疏散撤離專案小組會議,徐榛蔚卻還在18日出國,21日內政部做成撤離決議時徐榛蔚不在國內,是內政部長劉世芳與她通電話、勸她回國後,才在22日晚間回台。主帥不在,撤離工作零零落落。更弔詭的是,隔天花蓮當地網媒《花蓮最速報》刊出一篇報導詳細羅列「 截至目前花蓮縣政府統計馬太鞍溪堰塞湖保全戶撤離數據」,包括:「光復鄉有1781戶、實居有6772人、收容安置120人、依親1307人、自家垂直避難5345人……。」如果這真的是花蓮縣政府公布的,顯然是造假的。
洪災爆發後,行政院長卓榮泰24日赴花蓮視察,徐榛蔚與立委傅崐萁到場不先關心救災而是急於撇清責任、要錢要人要國賠;卓榮泰變臉一句:「人民等的不是這一刻!」宣布會議結束離席。事後證明徐、傅指控站不住腳,兩人的表現透過媒體傳播引來全國民眾反感、對花蓮王長期把持後山政事失望,這更激起無數鏟子超人決心奔赴花蓮自救救人。徐、傅兩人也懂得看風向,之後幾天變低調以免更民怨暴衝,但兩人穿著一塵不染的雪亮雨靴到災區擺拍的行徑再度激怒人民。
擋人財路質疑聲四起 名人憂會秋後算帳即使不和中央硬槓,還是傳出不少縣府使小手段阻撓中央與民間義工救援。包括阻撓義煮團進入災區,中央已指派農糧署協助處理便當,縣府卻從遠處訂了2.5萬份便當給志工。這讓很多人心中出現了問號──義煮團是否「擋人財路」了。
洪災發生以來,花蓮地方批評傅氏王朝聲音不斷,而花蓮王一向睚眥必報。此次也赴災區記實的導演李惠仁提出警告:「志工走了,媒體回了,中秋過了,算帳來了」誠心祝禱花蓮重建最大的人禍不會來自當地政府。
國軍等支援清運污泥。軍方提供
假期結束、超人走了,花蓮災區清理並未結束。很多工作還需要中央整合部會去協助。 例如,堆積如山的污泥,除了靠軍方清運,公共工程委員會是否可協調各大公共工程暫緩幾天,以利調動各大營造廠的器具下去花蓮分區處理;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也可調度各灌區的灌排水,用水車運到花蓮來沖洗污泥。
遷村難仍以治水優先 精進撤離可參考高雄至於中長期的重建,堰塞湖長期對下游的大安、大富、大全等村落構成威脅,雖有建議遷村,但下游村落大規模遷移可能性不高;目前還是要仰賴有效的治水方案。除了疏濬馬太鞍溪減少漫溢,中上游評估是否興建攔砂設施以降低未來豪雨衝擊; 要在明年汛期前完成堤防修復,同時精進監測機制;此外,集水區上游的長期保育工作也得推動。最重要的是,花蓮縣主政者要有決心做好撤離機制的規畫與執行。
一個可以效尤的典範是高雄。2009年莫拉克風災小林村滅村慘痛教訓後,高雄開始建立起制度化的撤離機制,建立強制性的撤離SOP,投入大量資源建構社區自主防災團隊,撤離保全名冊不斷更新。
事在人為,就看傅氏王朝要向上提升,還是隨土石流繼續沈淪。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