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全電力「伙計」出動! 無人僚車AI協同作戰 全地形偵查無死角

    2025-09-29 07:40 / 作者 郭宏章
    中科院研製的首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於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中首度公開,能AI自主跟隨車隊執行偵蒐任務,並以車頂的勁蜂I型攻擊無人機、遙控機槍對敵方目標打擊。李政龍攝
    中科院在剛閉幕的2025台北國際航太國防展中,展出台灣第一輛純電力驅動的「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就像知名影集《霹靂遊俠》中的AI智慧跑車「霹靂車」一樣,片中一呼叫「伙計」就會現身,這輛由「鐵騎」輕型戰術輪車研改的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協同執行作戰任務,「無人僚車」的角色,透過遙控機槍等武器,勁蜂Ⅰ型攻擊無人機等,執行全地形偵察、打擊任務。

    國防院所長蘇紫雲指出,純電力的無人僚車可加上增程引擎,隨時發電、充電,解除「里程焦慮」,就能強化任務韌性。

    中科院2025年研製首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車頂配備中科院的勁蜂I型攻擊無人機、12.7公厘口徑遙控機槍與整合光電紅外線偵蒐儀等,具備「無人僚車」自主駕駛執行任務能力。國家中山科學院提供


    無人載具在戰場上,不只是無人機、無人艇,地面上的無人車也是重要應用,中科院開發全國第一台「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9月17日於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的國防館中,預先向媒體記者公開。這輛以國軍的「鐵騎」戰術偵蒐輪型車為基礎,中科院協同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捷能動力科技公司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共同研改,向軍備局商借一輛「鐵騎專案」的戰術輪車,把原本的傳統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的動力系統,全部換成純電力驅動系統,以高容量的電池提供電力驅動電動馬達,加入人工智慧(AI)元素,搖身一變,成為純電的自主無人自駕偵察/打擊戰術輪型車輛,也就能夠扮演「無人僚車」的角色。

    中科院2025年研製首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車頂配備遠端遙控武器站,裝有12.7公厘口徑遙控機槍,具備「無人僚車」自主駕駛執行偵蒐打擊任務能力。國家中山科學院提供


    根據中科院介紹,這輛花費4個多月完成研改的「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車上採用的純電驅動系統,具備高能源效率、高地形適應能力。從中科院提供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無人自駕系統具備自主駕駛、自主跟車、AB點自主導航、還可以閃躲障礙物。

    在偵搜任務執行與武器酬載能力方面,具備無線遠端圖傳、無線遠端操控、偵蒐攻擊任務。中科院指出,這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為我國首次將電動車技術及自駕技術應用於戰術級輪車載具,除具備戰場應用潛力外,亦可結合有人車、人員協同作戰,減少人員戰損,適合全地形,符合地面作戰需求,能發揮戰場最大效益。

    而這輛可扮演「無人僚車」的「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憑藉整合各種尖端技術,可以獲得戰場生存優勢。中科院表示,該計劃除了將傳統油車升級為電驅動載臺外,並整合無人自主駕駛技術、光電酬載、光學雷達(LiDAR)、遠端遙控武器(12.7公厘口徑機槍)及中科院研製的「勁蜂Ⅰ型」攻擊無人機(遊蕩彈藥)等,車輛本身具備低噪音、零排放、動力結構簡單等優點,可以同時執行偵搜及攻擊等任務,實現「偵搜、判斷、反制」一體化作戰。

    快速充電只要30分鐘 增加戰場存活率

    據了解,這次中科院與台北科技大學合作研發電力模組,並採用國內廠商生產的純電馬達,一方面驗證「急造能力」的作戰韌性,另一方面則證明「鐵騎專案戰術偵蒐車」的高度模組化特性,因為中科院把「鐵騎」的動力系統換成純電動力系統,但底盤、車殼都是沿用原本鐵騎偵蒐車的,並未更換。

    另外,據了解,這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可以快速充電30分鐘,但也考量到電動車「里程焦慮」的問題,若純電車上只有電池,在戰場上很難存活,因此中科院專案小組已經考慮下一步研發增程動力或混合動力的戰車車輛。不過,由於國內並未生產電動車用的「增程引擎」,因此需向國外洽購。據傳在台北航太展期間,貝宜系統(BAE SYSTEMS)和賓士(Mecedes Benz)都派員與中科院介紹相關增程引擎產品。

    德國萊茵金屬集團(Rheinmetall)研發的「任務大師」(Mission Master)陸地無人載具(UGV)系列。Rheinmetall官方網站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中科院研改首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這是很重要而且很成功的一步,「其實看了是有點小小的感動」,因為到現場看並對照公布的影片,感覺成熟度算是還不錯。

    蘇紫雲表示,相較於陸地上一般的商用無人車來看,這輛無人戰術輪車可以在野地自主的行走,然後進行偵蒐。要開火的時候也融入國際法的「人在迴路中」的概念,也就是要開火一定要人類授權才可以開火,所以算是很不錯的一個起步了。

    M5無人輕戰車2022年測試照片。美國德事隆系統(Textron Systems)旗下的H&H機器人科技公司(Howe & Howe),及感測器大廠FLIR共同研製M5無人輕戰車,採用第五代的RIPSAW自主系統,可以擔任無人僚車,與部隊並肩作戰。Textron Systems官網


    蘇紫雲進一步指出,未來無人車一定會跟無人機一樣,在戰場上擴大它的應用。目前在烏克蘭戰場,俄烏雙方已採用輔助用無人作戰車輛,現在包括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是發展最多無人車的國際大廠,包括推出「拳師系列」無人車,以及「任務大師」(Mission Master)系列無人地面載具(UGV)。另外,在美國於7月陸軍節閱兵的時候,美國陸軍也展示出無人戰車。 因此,未來地面戰場會大量使用這些無人載具。

    德國萊茵金屬集團(Rheinmetall)研發的「任務大師XT」(Mission Master XT)地面無人載具(UGV)擔任無人僚車,不只可搭載重型裝備,還可自主跟隨車隊甚至單兵執行戰鬥任務。取自Rheinmetall官網


    由於中科院研改的這輛無人電動戰術車輛的是全電動的動力設定,里程問題勢必要靠「增程」的概念來解決,蘇紫雲分析,因為純電在戰場上的優點就是低噪音、低熱訊,可是缺點就是航程(里程)又有限,那用完了航程要充電的話,又要耗上一大段時間。所以如果加上「增程引擎」,就讓它任務彈性大幅增加,在可允許充電的時候當然就充電,如果狀況緊急無法充電時,至少靠「增程引擎」可以發電,供給它自主移動,或者是說自主進行偵蒐或接戰任務的彈性。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指出,增程型電動車可視為串聯式油電混合車(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SHEV)中的一種,主要以電動馬達驅動車輛,同時搭配汽油或柴油引擎驅動發電機對電池充電,以延長電動車行駛里程,研究結果約可加倍里程。ARTC官網


    為克服里程焦慮,電動車提供搭載增程引擎(Range Extender, REX),例如奧迪A1電動車在左右後輪中間的底盤內,可供選配的增程引擎,此內燃機僅在電池電力不足時供電,增加純電行駛的額外里程。Audi官網


    進一步從技術面來看,蘇紫雲指出,所謂「增程引擎」跟「油電混合車」是不同的,「增程引擎」算是一個純發電機,再供應電力給車子的電池跟馬達使用。所以電車採用「增程引擎」不能叫做「油電混合」,因為它不是並聯的,而是比較像柴電潛艦的概念,「增程引擎」主要就是發電。

    為克服里程焦慮,不少歐美車廠電動車型,已裝置搭載增程引擎(Range Extender, REX),或者選配的增程車型,該內燃機僅在電池電力不足時供電,增加純電行駛的額外里程,圖為BMW i3電動車。BMW官網


    蘇紫雲表示,「增程引擎」在德國系列的車子應用最多,例如代表性的BMW 就有輛電動車,裝有增程引擎,但這引擎不驅動車輛,只用來提供發電使用,來增加它電動車的航程。類似此概念的優點就是結構比較單純,又可以增加航程,所以是不錯的設計。

    在「無人僚車」作戰時,若自主去執行戰鬥,可能遇到的挑戰,蘇紫雲指出,主要在於交戰時的規則,必須符合國際法規範。因為地面無人載具(無人僚車)自主執行偵蒐或者是在移動車輛的過程,純粹是技術上的,譬如說無人偵搜車要通過叢林或開放式的越野地形等等,這是不同技術設定,難度還好。如果真正要接戰(engagement )時,就會如同中科院展示影片裡面講的,會把這個開火的權限回歸給人類決定,所以對於中科院這輛純電偵蒐車輛來講,最重要的是控制系統。

    英國陸軍測試「任務大師-靜默夥伴」無人車(Mission Master SP), SP是指 Silent Paterner,為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研發的「任務大師」UGV最新衍生版。以鋰離子電池驅動,具PATH自主駕駛套件(A-kit),可在各種地形中自動駕駛與越野機動,並有低噪音「無聲操作能力」優勢。英國陸軍X帳號


    蘇紫雲說,中科院研發的這套無人車控制系統,未來可以轉用到其他退役的軍事車輛上面,技術使用彈性就更大了。比如說地面無人載具比較成熟開始,是1991年波灣戰爭時候用來拆路邊炸彈(IED)或像刑事警察局早期的遙控拆彈機器人,上面有一個機械手、配裝兩個履帶,這類屬於早期的無人載具。後來無人載具又發展成把機器手換成機槍,純粹都是用人員遠端控制,發展到2017年,以色列IAI推出第一輛有自主駕駛能力的M113裝甲運兵車的改裝版,就象徵無人載具技術進入到一定的自主駕駛的能力。

    德國萊茵金屬集團(Rheinmetall)研發的「任務大師XT」(Mission Master XT)地面無人載具(UGV)擔任無人僚車,不只可搭載重型裝備,還可自主跟隨車隊甚至單兵執行戰鬥任務。取自Rheinmetall官網


    蘇紫雲表示,國軍在整個裝備管理上,也可把退役的戰甲車輛同樣使用中科院這一套無人控制系統,這次在台北國際航太展呈現的科研案,展出全車動力包電池包、偵蒐系統、武器配備等之外,更重要的靈魂,就是它全車的控制系統,這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了。

    而中科院這次台北國際航太展中,也展出反無人機的高能武器-雷射反無人機系統,是否可以整合到無人偵蒐車的平台上,為野戰部隊提供反無人機(Counter-UAS, CUAS)防護戰力,蘇紫雲指出,由於雷射反無人機系統,需要的電量較大,目前純電的無人車還無法承擔,但未來電池能量密度提高後,加上增程引擎發電充電的話,就有機會能夠應用在反無人機作戰上。

    蘇紫雲也認為,從這次中科院、軍備局等軍方與民間廠商,光是無人機研發就有50種以上,無人艇還有無人車等,無人載具爆發性成長,這也顯示出,國軍借鑑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小組」(Defense Innovation Unit)採用「現有的」(off-the-shelf)技術甚至是成品,運用到軍事防衛上,也成立國防創新辦公室(DIO),顯示出台灣對於國防創新模式已經慢慢被接受,畢竟傳統上會認為跟學界或商界的合作可能會有圖利,或者是說「天馬行空」的概念,常被批不切實際,可是隨著這種off-the-shelf、利用成熟技術的概念,逐步的被台灣接受。

    中科院2025年研製首輛「電動無人自駕偵打戰術輪車」,車頂配備勁蜂I型攻擊無人機、12.7公厘口徑遙控機槍與整合光電紅外線偵蒐儀等,具備「無人僚車」自主駕駛執行任務能力。軍聞社/國家中山科學院提供


    蘇紫雲說,美國是力推此一創新概念的「宗主國」,譬如說台灣要購買新的重型戰術輪車,用來搭載飛彈,它有70%都是商用部件,若以美國DIU的想法,可進一步降低裝備的成本,台灣的DIO也是一樣,採取此一做法,可以快速的獲得需要的裝備。畢竟現在商規跟軍規中間差一個工規(工業規格),從商業規格到工業規格到軍事規格,此一連結性就是可以用比較有限的成本,就能獲得適用的裝備,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模式。

    此外,國防創新也很需要軍方與民間的互動與意見交流,蘇紫雲認為,這次台北航太展中,國防部與國家中科院等7個單位共同設立最大展館「國防館」,展出蠻成功的,因為能感覺到現場民眾的熱情,甚至國軍官兵也利用週六休假時間,自己來、甚至攜家帶眷來看各種新武器裝備,顯示國軍自己也有一些信心了,並且能與研發單位直接交流,所以除了硬體的國防展之外,「軟體」的心理力量,更能變成國防士氣的催化器。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