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路透社
今(2025)年是台灣與印度互設代表處的30週年,近年逐步突破傳統經貿合作,轉向廣泛的區域安全合作。台印雙邊智庫近期共同發布《Taiwan-India@30》報告,指出「中國因素」長期牽制兩國的官方往來,唯有謹慎管理,雙方才能持續深化經濟與安全合作,強化在東亞與南亞的戰略連結。
印度因進口俄羅斯的石油,遭到美國課徵50%,外界分析印度將與中國重建關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期出訪印度,同意啟動東部與中部邊境問題的談判,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預計於8月底前往中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合作,外界也關切台印關係的變化。
適逢台印互設代表處邁入30年,台灣的亞洲交流基金會與印度的觀察家智庫近期發佈《Taiwan-India@30》報告指出,雙邊在戰略上都表達了合作興趣,但需要透過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共同打造理解與文化的認識空間。
台灣與印度的雙邊互動長期受到「中國因素」牽制,為此印度對台的實際接觸鎖定在經貿領域,雙邊政府高層與國會議員互訪受到限制;區域安全的軍事交流僅限於退役官員,依靠軍事教育、與安全諮詢,難以達到深層次的軍事聯合演習或正式的安全合作協議。
印度前國會議員庫瑪(Sujeet Kumar)長年來不斷倡議,是時候擺脫中國恐懼,恢復台印國會交流,甚或是政府高層互訪;他在報告中提及,國會代表團通常包括企業界領袖,可以促進貿易談判,增加投資與貿易管道,透過經濟外交增加供應鏈任性,國會對話也有助於就區域安全與間接的國防合作進行討論。
庫瑪也坦言,在印中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的邊境衝突後,印度政府與社會對中國更為警惕,中國因素即便無法完全對抗,只要妥善處理,謹慎權衡,印度就能循序漸進擴大與台灣的非正式關係,確保在東亞擁有更強大的合作夥伴,並實現印度戰略和經濟的多元化的目標。
報告指出,科技交流也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台灣在半導體、電子戰、海洋安全等技術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印度則在海軍擴展與區域安全方面積極作為。兩者結合,形成戰略互補,有助於共抗區域外來威脅。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在報告中撰文指出,雙邊的政策失調來自於策略差異,印度透過貿易額與投資數據衡量台灣的重要性,而台灣則將印度視為制衡中國的力量,但這不應該左右雙方交往的方向,必須找到管理「中國因素」的方法。
賴怡忠建議,台印夥伴關係不能僅以貿易額看待,台灣可以成為印度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合作夥伴,而印度則為台灣機會,降低受到中國經濟衝擊的風險;雙邊的情報和軍事合作將使兩國能共同因應來自中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