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團體舉辦的同意罷免集會活動中,經常能看到現場民眾高舉挺香港、台獨旗與中華民國國旗。陳祖傑攝
24個國民黨區域立委與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落幕,全部遭到否決。台灣勵志協會今(7/27)日舉辦選後國際座談會,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指出,台灣對親中政團的反撲雖未完全成功,但並不代表台灣民意就倒向中國。
賴怡忠從藍綠兩黨選票來分析,遭罷免的立委選區都是國民黨立委既有席次的選區,國民黨將之視為「殲滅戰」、全黨總動員在此次罷免中動員率高達95%,民進黨約為85%,顯得相對被動;再加上藍白在部分地區合作,對不同意罷免票數有明顯助益,協同作戰效果顯著。
將視野放諸亞太,賴怡忠舉例,近期菲律賓親中勢力在參議員選舉中勝出,韓國選出對中國態度緩和的總統李在明,日本的執政黨選舉失敗,這顯示親中與反中路線並無穩定優勢,反撲也非必然成功,台灣只是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展望台灣的國際關係,賴怡忠認為,選舉未必代表台灣整體「倒向中國」,但反映出部分民意對現狀的不滿與壓力感知,台灣除了要因應中國統戰與介選的手段,也承受美國在關稅政策壓力,在這種氛圍下,政黨的對中政策調整與人民的戰略選擇更加複雜。
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分析,國民黨未來可能有兩種回應方向:一是撇清「親中賣台」指控,;另一是轉向強調「親中路線」獲得人民認可,他提醒國民黨勿誤判民意,因為各項民調均顯示,台灣人民的主權意識清楚,認同「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總統賴清德應「放軟身段」,學習前總統陳水扁在分立政府時期的彈性操作,他認為藍白雖對立,但在反共議題上仍有共識基礎,可作為溝通突破口,例如這次漢光演習具有成效,但民心未同步跟進,無法形成完整國防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