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普發現金1萬掀熱議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質疑:用納稅錢買掌聲還是未來

    2025-07-12 11:31 / 作者 陳怡穎
    立法院會處理「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三讀,國民黨立委高喊「還錢於民」。廖瑞祥攝攝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特別條例,編列高達5450億元的預算,將以現金形式普發每位國民1萬元,引發社會廣泛討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今(7/12)日發文,直言這樣「天上掉下來的好消息」,讓他不得不質疑,這真的是合理運用公共資源,還是變相的選票操作?

    陳自諒在臉書發文指出,政府因近年稅收超徵,累積逾千億元的歲計剩餘,國會與政府原可將這筆稅收作為政策布局與改革動能,但卻選擇「最簡單、也最沒有戰略意義的方式」,也就是普發現金、人人有獎,不可否認現金發放雖可在短期內刺激消費、緩解壓力,但長遠來看,真正困難的問題仍未被正視,究竟是否符合財政紀律?是否兼顧了世代正義與長期發展?是否有更值得投入的領域被忽視了?

    陳自諒列舉,現如今健保財政吃緊、護理人力吃緊、基層診所生存困難、地方醫院資源不足;醫師排班不均、基層診所撐不下去、台電虧損未止、能源轉型進度緩慢等,正是最需要「一次性超額稅收」來挹注改革的地方,「不解決,下一個世代只會負擔更多」。

    陳自諒也提到,「普發現金1萬元」正值罷免案激烈交鋒、政黨攻防激烈之際,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存有政治考量,是否成為「用納稅人的錢換掌聲」的工具?社會不該輕忽這筆支出對政治文化的長遠影響,「公共財政不是提款機,更不是舞台表演的煙火」。

    他強調,台灣當前需要的,不只是「有溫度」的政府,更應是「對未來負責、對制度誠實」的治理態度,才能避免公共資源流於短期操作、忽略制度建設,「讓人民感受到被照顧,不能只靠現金補助」。

    陳自諒呼籲政府,應將重點放在醫療、教育、產業升級與公共建設等基礎領域,「如果政府選擇用一次性的歡呼來掩蓋深層的病灶,最終付出代價的,仍是我們的下一代」。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