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布新的全面關稅政策。路透社
解放日終於來臨了!解放日也成了末日大審判。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祭出關稅核彈後,所有國家都下地獄,差別只是受到酷刑的程度略異。其中57國被以「對等關稅」之名課徵11%以上的關稅,全球哀鴻遍野,做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行情更是血流成河。台股因為清明連假躲過兩天風暴,4月7日周一台股開盤9成直奔跌停,最終逾1700支上市櫃股票跌停收盤,創下台股歷史紀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危機,都沒有這次慘烈悲壯。
不對等也沒達到目標 川普個人意見壓倒專業解放日「開獎」後,許多人批判川普的關稅規畫得太粗疏,既不符合「對等」、也達不到白宮原本宣傳的政策目標:美國再工業化、降低資本帳和經常帳赤字,以關稅收入彌補降所得稅……。很多批評都言之有理,但也只能犬吠火車。美國政府、智庫、學院不乏專業財經人才,實在不需要更多的台灣鍵盤專家們指點江山──川普自己都是著名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經濟系畢業生,雖然是靠關說進去的。問題在於川普一意孤行,個人意志壓倒專業意見。遇到這樣自我大到遮蔽理性的領導人,下屬只能順著他的意,為他詮釋、美化政策。就像川普會聽信一個素行不良的極右派網紅盧默(Laura Loomer)的偏言,一天之內開除了5名資深國安官員。這位女網紅大學時就用誘導哄騙方式,密錄大學主管談話,斷章取意做成報導,指控校方支持伊斯蘭國戰士(IS)。她因此被校方依詆毀校譽、製造校內教職員間仇恨而遭停學。
解放日之後再去評論川普的決策對錯已無意義,反正他就是執意要做。當然,川普偏執個性會影響關稅政策未來走向,而被影響的各國如何因應、川普政府又會如何回應各國?這才是此刻應關切的重點。
台股7日一開盤急殺,最後跌2065點,創下史上最大跌點。周永受攝
當成談判武器 忽略可能引發「洗產地」問題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哈塞特(Kevin Hassett)6日接受ABC新聞訪問時說,目前已經有超過50個國家緊急聯繫白宮,希望商討關稅協議。顯然川普大帝對於萬邦來儀、下跪求和甚為滿意,他自己也上場演一齣和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蘇林直通電話的秀。但一個重要問題是:提出對等關稅是要把它當成逼迫貿易對手談判的武器嗎?如果是,接下來美國要怎麼談?標準又是什麼?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被視為對等關稅最主要設計師,他於3日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布對等關稅後接受CNBC訪問,納瓦羅說全面開徵關稅「不是談判」;不料1個小時後,川普就在搭空軍一號前往邁阿蜜打高爾夫渡假時說,如果其他國家「提供不得了(phenomenal)的東西」,他願意與他們就關稅進行談判。隔幾天,納瓦羅又改口說,越南提供零關稅不夠,重點是他們用其他非關稅手法進行欺騙。所以關稅又變成談判的武器。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 提供的對等關稅計算公式,這個關稅設計重點是著眼於把貿易逆差降為零。因此各國回應也紛紛以如何把貿易逆差降低為優先考量。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原本關稅設計各國稅率不同就會給有心者繞道洗產地的空間,例如新加坡關稅只有10%──新加坡是個守法國家不會違法? 別忘了Nvidia晶片就是透過新加坡轉口到中國用來製造DeepSeek。如果美國又分別和各國談判出高低不等的關稅,那不是讓中國有更多洗產地的機會。
各國關稅高低不等,恐讓中國有更多洗產地的機會。圖為中國山東青島港外的貨櫃輪。美聯社
多達50國怎麼談?單一窗口無法負擔、標準也不一理論上USTR是負責與各國協商貿易條件的單位,但USTR的人手有能力同時擔負超過50個國家的談判要求嗎?還記得台灣要求和美國談自由貿易協訂(FTA),美國硬是把談判擱著、拖了多年沒有具體進展。更何況,川普一人意志決策模式,USTR有多大權限與各國溝通?接下來,上演各國爭相和華府談關稅的劇碼恐會亂成一團。
納瓦羅批評越南提供零關稅不夠,重點是非關稅障礙。但這裡又得回答一個重點:到底美國要的政策目標是什麼?只是貿易平衡?要逼各國到美國投資?不只經常帳平衡、財政赤字也要減少?國內就業上升?這些目標能同時達成嗎?設定目標不同優先順序,談判重點也會不同。
880億紓困、限空令齊發 政院層級因應恰當回頭看台灣,34%稅率顯然高出台灣政府預期(原本多預估最多25%),閣揆卓榮泰在第一時間提出880億元支持方案,雖然數額不足以因應這場大風暴造成的損失,但主要是著眼於在第一時間安定人心,而且也並非是針對美國做出談判策略。此外,內閣事先設計的台股限制放空措施也生效,首日台股市值雖蒸發了2.9兆元,但隔一天跌勢就減緩了。就行政院層次而言,因應算是恰當。
行政院長卓榮泰4/4率領副院長鄭麗君等閣員說明關稅影響評估及因應措施。郭宏章攝
台灣政府整體對美回應則是由總統賴清德在6日提出的形塑「台灣+美國」5項因應策略。賴清德開場白先安慰大家稱,去年台灣對美國出口額只占整體出口23.4%,其他75%以上銷往美國以外地區。銷往美國的產品中,65.4%是具競爭力的資通訊產品與電子零組件,這表示台灣經濟仍具有相當韌性。「75%以上銷往其他地區」有一點簡化誤導,因為其中很多是經過第三地加工組裝,最終仍流向美國市場。根據國貿局的資料,銷往中國與東南亞的台灣電子零組件中,有4到6成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或歐洲。
賴清德提出的第一項策略是,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其中第一點是與美方談判對等關稅,「從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台、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這當然是個「美夢」,等於是想因禍得福、藉這個機會達成美台FTA,但美國不可能讓台灣美夢成真,至少10%關稅底已擺在那裡。
能源、糧食能放同一籃子? 賴5帖解方「能做的有限」第二點是增加自美國進口能源與糧食。台灣每年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約40億美元弱,這已讓美國成為台灣最大農產品進口國,即使把所有進口農產品都改從美國進口,以台灣的胃納量也只能增加約十多億美元。石油和天燃氣金額較大,台灣每年的天然氣總需求量約為2000萬公噸,2024年美國天然氣約佔進口量一成、總金額約11億美元;若全部從美國進口,金額可以增加近百億美元。最重要的是原油,2023年台灣進口的礦物燃料(包括原油)總值569億美元,台灣從美國進口的原油量約佔總進口量2成強。所以若全部改從美國進口,可以再增加逾400億美元。油、汽、糧食全部加起來近500億美元。以2024年美國對台灣貿易順差(含商品和服務)約620億美元,這是平衡掉9成以上的貿易差額。問題是,台灣面臨中國軍事威脅,能源與糧食這兩項重要物資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嗎?
至於鼓勵台灣企業赴美投資,其實政府能做的有限。企業會赴美的動機主要是美國關稅門檻愈堆愈高,只得赴美設廠求生。但是台灣ICT廠商赴美,對川普期望的提高美國就業並沒太大幫助;台廠多採自動化設備,再加上AI科技助功,會用到傳統勞動力更少。鴻海赴美國投資10年總共雇用了約5000人,而富土康一個深圳龍華廠員工高峰時就逾40萬人。
台灣若把農產品都改為美國進口,頂多增加約十多億美元。圖為台灣菜市場資料照。廖瑞祥攝
非關稅障礙亦是重點 買美債?買美股?都需細究就如納瓦羅對越南的批評,美國更關注各國的非關稅障礙。賴清德提出的五帖解方中也提到這點,宣稱要「積極解決已經存在多年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包括外匯、金融、稅務與政府行政程序等,這些非關稅面向若能藉此機會大幅檢討改革,也算是因禍得福──就像當年台灣為了加入GATT/WTO,大幅調整了台灣經貿制度,也讓台灣經濟體質更健康。
除了賴清德提到的五個對美談判作法之外,還要注意的是,美國關注的國債問題。近來被熱烈討論、蘊釀中的「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想透過集體協商協助美國債務重整,要求持有大量美國短期國債的外國債權人,把債券轉換為50–100年超長期美債,美方同時提供美元緊急換匯視窗,一方面降低美國財政壓力,同時以強化美元儲備地位。一旦台灣被要求購買長期公債,到底要投入多少?還是如一些經濟學者所主張,把部分公債轉為投資美股,也是一種增加對美投資的方法。這也是財金部門要仔細評估的。
關稅震撼彈拋出後,全美各地爆發示威潮,要川普「把手拿開」。路透社
川普的野心是想同時解決美國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產業空洞化,但他的策略粗暴而混亂、也常朝三暮四,最終成功的機率令人存疑;但不論對他作風多不以為然,做為這個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半邊陲小國,台灣必須正面因應這場風暴,逃不掉,只能穩健而行。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