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編號1490的IDF經國號戰鬥機2025.2.21被拍攝到翼下掛載2枚疑似空射型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也就是中科院以「雄鷙專案」研製的新型反艦飛彈。IDF經國號粉專
傳聞已久的空射型「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終於曝光,軍事迷昨天(2/21)在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CCK)外拍攝到一架IDF戰鬥機掛載兩枚大型飛彈,進行地面滑行測試,據指出,該兩枚飛彈應是中科院以「雄鷙專案」為名研製的空射版雄三飛彈,這讓外界稱為「航艦殺手」的雄三飛彈如虎添翼,提供更強的反艦戰力。
軍事粉專「IDF經國號」昨天在臉書發文、照片表示,「肯定科研成果,續挺國機國造」。粉專並表示「F-CK-1經國號X AX-3雄鷙反艦飛彈成功問世!」也就是指中科院以「雄鷙專案」研製的新型反艦飛彈,首度在公眾面前亮相。據相關人士指出,昨天機號1490的單座型IDF經國號戰鬥機,分別在主翼左右兩邊都各掛載一枚「雄鷙」反艦飛彈、也就是所謂「空射型雄三飛彈」,但昨天只在台中清泉崗基地內進行滑行測試。
岸置型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資料照。國防部臉書
從現場軍事迷拍攝照片可以看到,這兩枚測試中的飛彈,彈體上有原型紅白相間的重心標誌,也各有編號「AX-001」、「AX-002」。據了解,「雄鷙專案」的空射型反艦飛彈是以超音速反艦飛彈--雄風三型飛彈作為基礎,維持衝壓火箭為動力結構,進行輕量化與精簡,因此可能不需助推火箭,而是靠IDF戰機儎台本身的速度,加上飛彈本身推力,就能達到超音速飛行、3倍音速高速的能力。
中科院「雄鷙專案」於2022年起展開後,一直高度保密,至今並未對外公開進度。而根據交通部航港局網站公布的航行公告顯示,在中科院主導下,由漢翔公司曾在今年初以IDF戰鬥機執行「油箱拋投」測試,掛載裝水的副油箱進行拋投測試,可能就是「雄鷙專案」的相關測試。而軍方人士對於昨天的測試內容,是否為實彈掛載,不願證實。
目前空軍F-16V可掛載AGM-84空射型魚叉(Happoon)反艦飛彈,因此由中科院「雄鷙專案」以雄三飛彈為基礎研製的新型反艦飛彈,可搭配IDF戰機。路透社
軍方人士表示,若「雄鷙專案」發展的空射反艦飛彈研製成功,將是繼「萬劍彈」之後,中科院為台灣自力研發的第二種距外攻擊武器(Stand-off Weapon),有助於拒止中共解放軍對台發動登陸作戰等攻勢。目前空軍的F-16V(Block 20)可搭載美製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AGM-84,具有距外打擊能力。
中科院以雄三飛彈發展的空射型「雄鷙」反艦飛彈是可以「萬劍彈」,掛載在IDF戰機的主翼下方,升空後可對遠距的共軍登陸船團、包括中共海軍071型、075型兩棲突擊艦等大型水面艦艇進行反制。
知情人士指出,相較於重量約900公斤的萬劍彈,中科院「雄鷙專案」研發的空射型雄三飛彈彈體,比現役的艦射型與陸射型雄三飛彈縮小一些,整體重量減輕,可能在1000公斤(約2204磅)以下,以配合IDF經國號戰機的酬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