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東特使魏科夫(左起),國務卿盧比歐與白宮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在2月18日的俄烏戰爭會談後,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召開記者會。路透社
俄烏戰爭將於下週一(2/24)屆滿3週年,美國與俄羅斯高層2月18日在沙烏地阿拉伯會談,烏克蘭和歐盟都沒能參與。美方代表是國務卿魯比歐、俄方則是外長拉夫羅夫。對於烏克蘭並未上談判桌,許多批評認為美國可能會把烏克蘭賣了或生吞活剝。對此,作家、時事評論家何清漣發文分析4點,認為「台灣絕對不是烏克蘭」,更點名要賴政府積極認真考慮,在華府尋找合適人選,面對如何與川普團隊打交道。
曾在深圳媒體工作,後赴美國定居的時事評論家何清漣,對於美俄進行會談結果,魯比歐宣布達成3個意向性目標後,台灣輿論都是一面倒地痛斥與悲觀。但何清漣認為,有4點感想可以分享。
何清漣指出,「收拾起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斷糧的悲聲與咒罵(畢竟多數是支持LGBTQI+NGO),認真考慮與川普團隊如何打交道;勸諭蕭副總統認真在華府尋找合適的溝通對象,不要再找彭斯、龐皮歐、博明等人。喜歡他們,可以用別的方式表達,但不要在這種時候用這種方式。」
何清漣也強調,「台灣不是烏克蘭,也不必處處拿烏克蘭自比。」川普喜歡有價值的盟友,這種有價值,首先體現在自立自強。台灣不是烏克蘭,不會將軍費、戰爭費用、甚至財政支出全放在美國肩膀上,當然也不會像烏克蘭高層一樣發戰爭財,這點自信要有。
何清漣也說,「認真汲取跨大西洋關係的教訓,如今這關係的象徵北約已經接近破裂狀態,思考美歐之間如何走到這一步,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何清漣也建議,「蔡英文培育出來的15%非異性戀人口的人權很重要,但不要為他們犧牲全台灣的利益,讓他們享有與台灣人民同等的權利就行。美國廢除了DEI系統,至少台灣不要表示對抗。」
何清漣進一步喊話,「若罵川普如果能將他罵下台,罵出台美合作新氣象,各位想罵的,就請繼續罵。」何清漣也分享,「我曾在服貿協議簽署之前的關鍵時刻發過言(有些台灣人會記得),也曾在2019年蔡政府失去島內支持時出版了紅色滲透(揭開中國大外宣計畫)一書,再次提這事,只是想告訴台灣人,有時不要因怨恨亂揮舞打人大棒。」最後也呼籲「拜託台灣人認真想想,我說得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