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喊話罷免41席藍委 陳方隅坦言「不太可能」:執政黨應想更好策略

2025-01-06 10:00 / 作者 政治中心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廖瑞祥攝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4日指出,為了終結目前國會亂象,呼籲發起「雙罷」,不只要罷免立法院正副院長韓國瑜、江啟臣,還要把國民黨41個區域立委全部罷免掉。對此,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直言,他不確定現在民進黨黨團「全面攻擊」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尤其在不可能41席全部罷免的情況下,面對國民黨、民眾黨的唯一目標就是拖垮政府,執政黨必須要去擴大結盟的力量,想想更好的策略來做回應。

陳方隅4日深夜在臉書發文指出,現在立法院的亂象絕對是國民黨、民眾黨要負起全責,「這就是一場傅黃集團的亂台大秀」,從人事、預算、整體憲政架構,各方面都要拖垮政府,所有基本的議事程序都蕩然無存,這是必須要特別強調的基本前提。

陳方隅談到:「看到傅崐萁一個人強壓所有中國黨的立委,還可以直接吼韓國瑜院長和議事人員,然後隨便就可以推翻所有朝野協商內容;而黃國昌則是毫無羞恥與是非的傅隨小狗,只會到處咆哮。」他認為,國民黨、民眾黨兩黨目前的策略就是盡全力要拖垮政府,每一個重大法案都亂提一通,「三讀」前還塗塗改改法案內容的離譜狀況已經常態化。

然而,在面臨國會強行通過財劃法、憲訴法、選罷法等爭議法案,陳方隅指出,不可諱言的是,民進黨黨團這邊,柯建銘總召的許多言行似乎都引發了不少的爭議。他談到,柯建銘現在要率領黨團對抗這樣的在野黨很辛苦沒錯,但「這大半年來柯總召似乎也是處在一個高亢的狀態」。

陳方隅觀察,不管是在黨團協商會議或是各種記者會,柯總召採取的策略似乎都是「戰到底」,要召喚的對象都是民進黨的基本盤,雖然這些說法都可以動員民進黨的支持者,但在社會上整體來說,有不少都會是大扣分的。他認為,「我們知道現在白藍兩黨沒有要跟你講道理,然而民進黨團不能隨便戰回去。」

陳方隅指出,國民黨現在看準的就是,民進黨的立院黨團還沒有從過去20年來藍綠共治、可以一起協商的模式轉換過來,「面對一個存心來鬧的在野黨,執政黨真的需要趕快轉換應對的方式,不能掉進對方的議程設定陷阱。」他認為,現在看到柯總召的一些言行、所設定的議程、訴求的對象,「整個政治判斷似乎都有不小的問題」,尤其「全面罷免宣言」,不知道民進黨團有沒有想清楚到底跟罷免運動的關係是什麼」。

陳方隅強調,罷免是一個需要高度政治動員、而且非常講究人際網絡的一個活動,沒有政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然而,罷免要成功的機率本來就很不容易,即使在國民黨這次提高門檻之前,成功的案例也都是寥寥可數,「罷免運動要選擇哪些對象、哪些區域、資源要怎麼集中,以及,政黨介入的方式和時機,都需要很仔細的盤點。」

陳方隅認為:「每一個區域的狀況不一樣,政治版圖也不一樣,不可能全面罷免的。」目前的狀態就是,各地的公民團體自主集結,正在進行第一階段的連署,民進黨團在這個階段就喊出全面罷免,固然可以鞏固支持者的支持,但是對於各地公民團體之間的聯繫與策略制定,他不確定是否是一個合適的時機。「更何況,全面罷免的這件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謝國樑都沒成功了呢)」

陳方隅強調,他知道柯總召出面要凝聚支持者力量的必要性,但他覺得內容與策略都有調整的必要。他認為,目前才是賴清德政府的第一年而已,很明顯地,府院黨之間還沒有長出很好的有機聯繫出來,所以現在每個單位都很辛苦。

陳方隅認為,現在國會的亂象一定會繼續下去,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唯一目標就是拖垮政府,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執政者要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凝聚原本的支持者而已,而是要想辦法把議程設定權搶過來,除了控訴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各種荒謬說法之外,還要更主動積極與社會團體互動,主動去設定議程,主動去講說改革應該怎麼改。

陳方隅指出,過去在王金平時代,柯總召透過各種方式去喬出法案的狀況,還有過去八年掌握政治議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面對內憂外患,與外敵勢力密切合作的在野黨,他們已經不是來溝通和協商的,過去打架演一下的狀況也不存在,現在都是真的打,然後每天都有法案想要拖垮政府」

陳方隅強調,在這樣的狀況,執政者更需要去擴大結盟的力量,好好列一下各種戰術戰法的輕重緩急,設定一下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亂打一通。他並呼籲,「我覺得柯總召應該要考慮休息一下,緩一緩對抗的情緒和方法
盤點一下策略,看怎麼樣跟公民團體分進合擊」,重點在於,公民團體有很多種,大家的主張也很多元,不要輕易把公民團體們都劃歸同一種。

陳方隅並在最後說,他並沒有打算要直接「批判」柯總召,支持者們來批判之前可以想想,「還是一樣提醒大家,現在白藍兩黨正在對台灣民主體制進行無限度的攻擊,而執政黨必須要想想更好的策略來做回應」。
政治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