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綠批藍擋不義遺址保存、淡化威權傷害 政治受難家屬:要有承認錯誤勇氣

    2024-11-19 19:06 / 作者 胡家銘
    民進黨立委范雲、張雅琳、吳沛憶、黃捷今召開「國民黨別再掏空轉型正義,阻撓不義遺址立法保存」記者會。 范雲國會辦公室提供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日前審查《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國民黨立委主張「不義遺址」定義範圍應從民國34年起威權統治時期,擴及至清代、日治時期對原住民的迫害。對此,民進黨立委范雲、張雅琳、吳沛憶、黃捷今(11/19)偕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指控國民黨企圖混淆清代和日治時期政府的錯誤,淡化國民政府的威權傷害。會後,范雲也收到政治受難者家屬魏新奇先生的信,強調遺址或場域是國家珍寶,盼條例能夠順利通過。

    范雲、張雅琳、吳沛憶、黃捷今共同召開「國民黨別再掏空轉型正義,阻撓不義遺址立法保存」記者會,與會民團包含魏廷朝人權文教協會、共生青年協會、陳文成紀念基金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教師聯盟、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彭明敏基金會。

    范雲表示,2022年促轉會解散後,目前沒有法源進行後續不義遺址的審議及保存。她並提到,近日到大學演講,現場100多位學生,沒有人聽過林義雄,僅3位聽過林宅血案,這顯示記憶正在流失,歷史場址有效保存是不遺忘過去威權國家不義行為的必要方式。

    范雲指出,10月30日,她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排審《不義遺址保存條例》時,國民黨一致主張要把認定「不義」的時期擴大到民國34年之前,甚至擴及清領時期;她認為,表面上要容納更多的歷史正義事件,實際上是在淡化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傷害,掏空轉型正義價值,行政幾無可行性,這是國民黨阻礙轉型正義的慣用手法,名義上不反對,實則癱瘓議題。

    張雅琳提到,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不會因族群和黨籍倖免於難,請國民黨不要忘記自己祖先也可能受害的歷史,不義遺址的保存,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也就是民主的根基,有那麼多人曾經為了捍衛言論自由而受難。

    吳沛憶則談及,過去任台北市議員期間,促轉會也曾公布一批不義遺址的清單,但地方政府的消極以對,對這些不義遺址沒有任何歷史調研工作;但現在最該面對這些威權統治、殘暴歷史的國民黨,最不願意面對責任的也是國民黨,至今仍未提出《不義遺址保存條例》版本。

    黃捷直言,修法延宕的結果,就是文化部無法審定不義遺址,政府難以進行後續研究、調查與保存工作。若不義遺址消失,國家不義將再次重演,國民黨不應重演歷史錯誤。

    共生青年協會理事長潘美說,不義遺址的定義應要擴張,而他們所訴求的「擴張」,是除了促轉會過審定的42處不義遺址、64處潛在遺址之外,也應包含廣義抵抗國家暴力的場所,如公民行動的所在地、受難者的顧居等,只要可以彰顯自由民主價值的場所,都應該包含在內;並建議若有私有產權紛爭,應參考《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2條主管機關優先購買的機制,及同法第28條的監督機制。

    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批評,國民黨將此議題泛政治化,將加劇社會的對立。彭明敏基金會董事羅浚晅則質疑:「請問最大在野黨的立委在怕什麼?」他說,該條例就是技術性、把此事做好的規範,完成法律保留後,主管機關會告訴大家如何去保存這些在台灣歷史上的重要記憶。

    政治受難者魏廷朝家屬、桃園市議員魏筠及其兄長魏新奇今也到場表示,國民黨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藍白一起通過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唯有承認過去歷史,未來國家才有可能走下去、走向未來。會後,范雲收到魏新奇的信,從受難者家屬角度,告訴各界不義遺址保存之重要性。

    信中寫,因為父親魏廷朝,因和彭明敏、謝聰敏發表《台灣人自救宣言》,遭國民黨羅織入獄,在牢中度過17年。魏新奇說,景美看守所、龜山監獄、土城的仁愛莊等地,對他來說都瀰漫著窒息般的哀傷和好不容易能看到父親笑容的異樣感的幸福。

    對不義遺址的保留與否,魏新奇期盼,能夠修整成和當地居民與國民們共生共好、能永續經營的樣態,建物不一定要全部保留,應該要朝永續經營的概念來思考,無論是藝術聚落空間、里民聊天泡茶場所,或是體驗政治受難者感受的教育場所。

    魏新奇說,遺址不僅是他記憶家人們的重要所在,更是歷史的一部分,是國家文化價值工程建立的地方。文化即國力,對公平正義和民主持續的追求也是文化,需要努力讓這個國家的人記得。

    信末,魏新奇感謝所有為此議題發聲的委員,並由衷希望國家能將這樣珍貴的資產予以法規律定來保護。


    魏廷朝與彭明敏、謝聰敏起草《台灣人自救宣言》,遭國民黨羅織入獄,在牢中度過17年。 范雲國會辦公室提供

    胡家銘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