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說要「壯大反獨促統力量」,共同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但並未承諾放棄武力犯台的選項。資料照,路透社
就在金廈水域漁船意外紛擾近月還未平之際,中國年度政治大戲人大政協兩會召開又在一禮拜後閉幕。在兩岸議題上並無太多新意,媒體則聚焦在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只談「統一」沒提「和平」。
對於李強報告涉台部分,一些觀察評論藉此推論是否中國已有意以「武統」取代「和統」。不過到了10日政協閉幕時通過的《政治決議》中,談兩岸問題時用了「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一詞,又讓一些人鬆一口氣,立場鮮明的《聯合報》就此大做文章宣稱,這個是2018年以來政協政治決議中首度明文「和平統一」,也為今年兩會對台論述定調。
從未承諾放棄武力統一中共的政治文件用什麼樣詞彙固然有其重要性,但也需要全面觀照,不能只盯住小處放大詮釋。例如,2020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進行口頭政府工作報告時未提「九二共識」與「和平統一」,一樣被大做文章;結果一個禮拜後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定稿又出現「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發展」等文字。
同樣的,今年李強口頭報告沒提「和平統一」,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6日出席分組會議時說,要「壯大反獨促統力量」,共同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而且李強口頭報告時雖把去年報告中的「和平統一進程」改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但還是有提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若說要追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不要「和平統一」,這是說不通的;但另一方面,即使中國繼續談和平統一,卻也從未承諾過要放棄使用武力統一這個選項。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路透社
應重視實際行動部署而非措辭就對台政策位階而言,最上位的是「台灣問題白皮書」,2022公布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是中共第三份、也是最新一份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的論述是奠基在前年(2022)年底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兩者是在為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的對台論述定調。這些文件的指導性都比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要強。
2022年《白皮書》中雖仍強調「和平統一」,但也「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只是強調這是「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二十大報告揭示的策略也未超過白皮書。這兩份文件強調「一般台灣民眾」與「少數台獨與外在勢力」的區分,這也是中共分化敵人的統戰策略。但不管如何分化,都未承諾放棄武力,即使用再精確的「斬首」行動對付「少數台獨與外在勢力」,一般民眾也難避池魚之殃,更何況依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調查,近10年來偏向獨立或急獨受訪者多在2成左右,並非少數。
當然,隨著兩岸之間以及各自內外情勢的改變,中國政策宣示著重點有所調整,但並不代表政策大方向改變。更應該重視的不是北京措辭上的改變,而是實際行動部署上有什麼調整。
北京正在一步步強化台海主控權當中國宣稱要「和平統一」的同時也未承諾放棄武統選項,代表著它即使無意在短期內對台動武,也會逐步強化實現武統的能力──包括每年以7、8個百分點攀升的軍費(名目上支出,不含隱藏在別的預算科目下的軍費),以及頻率提高的對台軍演;另一方面,也藉由各種實際操作限縮台灣選擇空間,其目的在強化以戰逼談、以戰促統。而這一點也正是金廈漁船件令人擔憂之處。
金廈翻船事件發展令人擔憂。金門海巡隊提供
前年8月美國前國會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一步步強化對台海的主控權,尤其是不斷在台海進行機艦操演以破壞兩岸以海峽中線分隔的不成文默契。這些操演除了軍事目的, 另一個主要政治目的在於否定台灣政府對台海的管轄權,也就是企圖打臉台灣有關「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宣示。從最近中國兩起對台進逼的動作可看到上述企圖明顯,一是M503航線問題,二是金廈水域問題。前者是中國主動挑起,後者則是藉漁船翻覆事件擦槍走火順勢操作、打蛇隨棍上。
中國民航局自2月1日起取消M503航線自北向南飛行偏置措施,並啟用銜接M503航線西東向W122、W123航線。中國的藉口是「提升空域運作效率措施」,而這項措施對台實際影響有二:一是軍事上,進一步壓縮台灣空防縱深並減少預警時間;二是法律上,否認海峽中線也等於否定台灣政府對台海管轄權。而金廈漁船意外事件發生後,中國隨即發表聲明否認台灣宣稱的金門「禁止及限制水域」的存在,目的同樣是在否定台灣的管轄權。
海委會、海巡署應對翻船事件荒腔走板台灣對這兩事件的因應處理都顯得捉襟見肘。
對M503航線問題,台灣是用停止旅行社出團大陸來回應。這固然是對中國不滿的表態,但台灣旅行社不出團對中國整個旅遊業的影響很有限,疫前的2019年中國旅遊統計,當年外國人(不含港澳台)入境3188萬人次,年成長4.4%;香港人8050萬人次,成長1.4%;澳門人2679萬人次,成長6.5%;而台灣人只有613萬人次,與上年持平,其中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則降到552萬人次,降幅0.2%。就消費金額而言,中國當年國際旅遊收入達1313億美元,台灣人消費只佔162億美元,下降0.2%。相對的,這項政策對台灣旅遊業傷害較大而引起反彈,沒能造成對方損傷反而使自己內部出現矛盾。
台灣對中國祭出禁團令,沒能造成對方損傷反而使自己內部出現矛盾。圖為桃園機場,資料照,廖瑞祥攝
而在金廈漁船事件上,海委會、海巡署的處理更荒腔走板,對於有沒有「撞船」說法數度改變,連對事件發生時間說法也前後不一,更扯的是過程中居然沒有錄影,事件發生後才緊急要採購相關設備。這個事件的重點不是像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所言的「粗暴對待大陸漁民」,或者像某些統媒批評台灣政府事後處理「意識型態」主導;而在於海巡署對於查緝行動、事後處置居然沒有一套SOP,連最基本的錄影也沒有。
避免給中國製造對台進逼的藉口從前年中國加大對台海武力箝制之後,各方一再強調要避免「擦槍走火」,這並不代表台灣面對中國威逼要處處隱忍退讓,而是要嚴格遵循一套標準作業流程,過程中與事後都可以站得住腳、據理而且有本錢力爭,並能說服台灣內部與國際。但是從金廈事件發生到事後處理,不要說海委會、海巡署沒有備好十八套因應劇本,連一個標準版都沒有。
「擦槍走火」不必然是指兩岸真的開火,而是要避免給中國製造對台進逼的藉口。
事件發生後,中國除了否定金門禁止及限制水域的存在,更調遣之前派到防釣魚台示威的大型海警艦艇到金廈水域巡查。令人擔心的是,不只中國藉機否定台灣對金門水域管轄權,之後還會像在釣魚台海域、南中國海的作為一樣,派出海上民兵進行騒擾。海上民兵平常是一般百姓,開的是漁船或商船,卻具備「常態宣示主權、海上偵察警戒、配合維權執法、海上救援救護、支援後勤」等五項法定功能,它可以做為軍方在灰色地帶的重要戰力,結合海警侵擾金門水域、伺機製造爭端,之後再由海警趁勢介入以「堅決維護大陸漁民合法權益」。
國防部長邱國正說,金廈海域危機讓他擔心會擦槍走火、夜不成眠。目前情況雖沒到開火的臨界點,但做為國防部長本應更審慎因應可能的危機;倒是身處第一線的海委會、海巡署卻似乎沒這種危機意識,而製造讓對岸可見縫插針的機會。但願這次擦槍走火能讓政府上緊發條,否則不只國防部長夜不成眠,民眾也難以安心。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