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以核止戰?俄式核武戰術思想體現之衝擊

    2022-03-11 15:14 / 作者 張佩雯

    自2022年2月24日俄國發動侵烏戰爭以來,普丁多次提升俄羅斯核打擊武力之戒備等級(註1),引起了全球對於俄羅斯是否會於常規衝突中使用核武一事的議論。在2022年3月7日美國國會研究處(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提供給國會的《非戰略核武》報告(Non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裡,明確點出在俄羅斯的核武守則與相關教範中,保留於對「嚴重損害」俄羅斯國家安全之常規武力衝突中使用核子武器的選項(註2)。




    圖片
    俄羅斯軍隊轟炸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向歐洲求援,並譴責俄羅斯為「訴諸核子恐怖的恐怖主義國家」。(圖片來源/翻攝自推特)




    目前一般對核武的認知大致為「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之全面核戰,但以目前擁核國家所持有的核武大致可依爆炸當量高低分為兩種:第一種即為一般認知的戰略性核武,用於毀滅敵方發起戰爭或續戰的能力,目標通常為人口稠密之都會區、重要經濟工業中心等;第二種為低當量的戰術核武(low-yield tactic nuclear weapons),戰術核武相較於戰略核武,在破壞威力、使用最小距離上都小許多。



    舉例來說,在破壞範圍上以一顆爆炸當量為0.3千噸的戰術核武,引爆時的最大影響範圍約2平方公里左右;但戰略型核武衝擊範圍較大,如以美國現役W87核彈頭為例,爆炸當量為300至475千噸,最大影響區域約195至265平方公里。相較之下,戰術核武在戰場上的「可使用性」,比戰略核武高上許多。



    現行的核嚇阻概念是基於相互保證毀滅上,但以俄烏戰爭來說,如俄羅斯決定於戰場上使用戰術核武,此舉勢必將會成為對於現行核嚇阻概念之挑戰,原因如下:



    1. 如前所述,戰術核武之特性使其「可使用性」相較於戰略核武高上許多。



    2. 現行核嚇阻概念立基於兩個或多個擁核國(或核武共有之軍事同盟上),例如俄羅斯對美國或是俄羅斯對北約,均屬此例。然若發生擁核國以核武打擊非擁核國(亦非核武共享軍事同盟成員),如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核打擊的情況,即相互保證毀滅的基礎便不存在。



    3. 在上述的情況中,倘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戰術核武打擊,在核武對烏克蘭鄰國影響有限的情況下,北約或美國以戰略性核武對俄羅斯進行打擊的可能性極低。這是因為,北約成員國或美國並非俄烏戰爭當事國,如採用戰略核武或戰術核武對俄進行打擊,就形成「非戰爭當事國」對俄羅斯發動核打擊的第一擊之情事,使北約或美國成為啟動相互保證毀滅機制的一方。因此,當西方國家顧慮前述情況,最終可能僅止於透過聯合國加以譴責、或進行相關經濟制裁以為應對。



    基於上述理由,如俄羅斯決定在此次衝突中開先例,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全面且災難性的,而對於北約與美國極有可能會構成陷入無法有效反擊的困境(Paradox),也勢必會動搖到目前以相互保證毀滅為共識所支撐的核天平。對於其他有對外領土野心的擁核國來說,必會被視為一項可模仿的例子,同時在可預見的未來,掀起各國在戰術核武的軍備競賽,不可不慎。



    註1 “Russia and Ukraine war: Putin put nuclear forces on high alert,” BBC News, February 27, 2022, https://www.bbc.com/pidgin/60549862.



    註2 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Non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Updated March 7, 2022, pp.26-29, https://sgp.fas.org/crs/nuke/RL32572.pdf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