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南,若提到與「鹽」有關的景點,大多人會想到的是經典的「七股鹽山」以及近年知名的「井仔腳瓦盤鹽田」,但若要真正了解台灣鹽業,則非來一趟「台灣鹽博物館」不可。
坐落在鹽田中的「台灣鹽博物館」,造型像兩座白色金字塔,彷彿與遙遙相望的七股鹽山相呼應。館內的展示內容主要是四、五十年代的鹽業光景,可看到昔年鹽工曬鹽、鹽井崗哨、運鹽火車、鹽村診療所的蠟像造景,以及當地耆老與鹽工的口述故事記錄,另外還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收集而來,紀錄當年生活樣貌的泛黃老照片,能讓人生動地體會過往鹽工們靠鹽田維生的凝重生活感。
而博物館旁的「鹽田生活體驗館」,則是較接近紀念品店的形式,在這裡可以買到由鹽特製的冰棒,和擁有特殊風味的鹽味咖啡,離開前若想帶個紀念品,也可從五顏六色的彩鹽瓶中挑選一罐自己喜歡的幸運色,讓鹽結晶成為到此一遊的見證。
開放時間:週四至週二09:00 – 17:30
參觀費用:130元
說到「蚵」,最快被聯想到的應該是市井小攤裡常見的「蚵仔煎」、以及高級餐廳常提供的「生蠔」。但除了作為食物,其實由蚵殼所製作的蚵灰,也曾經是台南安平地區很重要的建材!
蚵灰的應用始於17世紀,當時靠海維生的安平人會將蚵殼燒成的蚵灰,與糯米、糖漿混合製成黏合劑。一開始蚵灰是用於造船,後來進一步延伸為蓋房的磚瓦黏合使用,而這項技術持續到日治時期都還有一定的產業規模,直到後來水泥引進台灣,加上環保法規的制定(蚵灰燒製時會產生白色濃煙),才在1985年後逐漸停產。
現在這棟位於安平的「蚵灰窯文化館」,是台灣僅剩唯一一座的蚵灰窯遺址,在2003年被台南市政府所發現,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旁存放材料的倉庫區,因此後來兩者便一同被規劃為「蚵灰窯文化館」。目前館內的展覽主要展述蚵的生態與成長過程,以及蚵灰的製作和應用用途,而外頭那座內部直徑約4公尺,高度約2公尺的蚵灰窯遺跡,則是整個展館最大的重點,走完一趟,可以深入淺出地認識安平這道17世紀時特殊的產業及建築材料。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8:30 – 17:30
參觀費用:免費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司法博物館」,是日治時期的政府於1912年所建的法院,被譽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一,也是全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型法院建築。這棟法院一直到二次大戰後都還繼續使用,直到2001臺南地方法院搬遷新址後,才重新整修並規劃成如今的展館用途。
目前這棟展館中的展覽以文字敘述和情境模擬互動環境,主要內容是介紹台灣從日治時代開始的司法史,以及台南在地具代表性的司法事件,也有展出當時留下至今的法院相關物件。雖然內容較為冷硬,但這棟展館就如同台北的「台灣博物館」,真正的的價值在於建築本身!
除了目前還保留的法庭、檔案室、保險庫房以及拘留所等設施,最壯觀的是法院門口的圓柱、圓形的巴洛克式屋頂,以及內部維多利亞風格的幾何圖形彩色拼花地磚,和由帶有精美雕刻的12支大圓柱所拱起的壯觀圓頂,讓人感覺進入了小萬神殿。另外還有俗稱「貓道」的馬薩式屋架,是這座展館最獨特的設計,最近已開放限量預約參觀,如果香港朋友有興趣一遊此地,千萬別錯過。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 – 17:00
參觀費用:免費
位於舊台南縣左鎮區的化石文物館,屬性較為特殊。它雖然與台南的開發史較無關聯,卻在台灣的生態史上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在這裡,挖出了台灣的第一塊人類化石(頭蓋骨)。
當年由於化石的出土,引起了探勘人員的注意,經過長期觀測後,發現此地只要在大雨過後,河流溪床上都會出現從地層沖刷出的古生物化石,且數量十分驚人,內容除了人類化石外,還有古代生物如早坂犀牛、臺灣長吻鱷、台灣麋鹿之遺骸,讓此地後來成為台灣研究古生物的重要據點。
而在2019年正式開館的「左鎮化石園區」,如今的收藏包含猛獁象、劍齒象、古鹿、鱷魚、貝類等海相和陸相生物化石,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大量的陸相脊椎動物化石。裡頭常設展的內容包含左鎮化石的來源、左鎮人的生活樣貌,以及生物從海洋一路進軍陸地的演化史,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巨大的早坂犀牛全身骨架化石,另外也展示了化石復原工作的內容,和創館靈魂人物「化石爺爺」陳春木一生收集化石的貢獻。
如今的左鎮,已經是台灣最貴重的化石寶庫,也因此如果香港朋友要來參觀此處,還請多注意館內的觀賞規定,因為前些日子館方才因部分複製品標本遭到破壞,還有多媒體互動設備受損的原因,不得不休館維護,對於遠道而來卻撲空的人,實在是很困擾呢。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一09:00 – 17:00
參觀費用:100元
文章出處:灣仔日報,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