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製的軍糧上印著蔣經國肖像,一旁寫著八個大字「團結反共、發揚胞愛」;1990年代盛行的錄音帶,現今早成了時代的眼淚;幾年前風靡亞洲的都教授在飲料杯上嶄露帥氣微笑。
你知道嗎?這些看似設計感十足的「精品」,復古華麗,更具有跨時代的代表性,但它們的真身其實是無法清除、四處飄散的「海洋廢棄物」。
新創團隊RE-THINK重新思考推出《海廢圖鑑》,讓大眾從不同面向思考海洋環境議題。(圖片提供/RE-THINK)
打開台灣第一本《海廢圖鑑》,有一半是NGO組織提供,另一半則是在淨灘活動中撿回。從材質、常見度到捐贈者一一列出,還能夠360度隨意翻轉,看到各角度的細緻樣貌,甚至有地圖標註海廢出沒區域。
垃圾就垃圾,為什麼做得彷彿精品櫥窗,任人玩賞?一邊翻看圖鑑,一邊忍不住大讚:「垃圾好美啊。」就是RE-THINK重新思考團隊想要達到的效果。
「我們就是想透過『垃圾很美』這樣的衝突感,碰撞人們的感受,進而引起大家關注,什麼是海廢?為什麼會有海廢?」RE-THINK重新思考團隊創辦人黃之揚受寶可夢啟發,把醜陋骯髒的廢棄物拍成精緻的復古物件,將一個個海洋廢棄物想像成各種稀奇怪物,附上又「ㄎ一ㄤ」又逗趣的解說,讓大家有到現場「抓垃圾」的感覺。
「RE-THINK重新思考」是以保護海洋為主體的新創團隊,因環島淨灘闖出名堂。幾年下來,黃之揚體悟到,人們淨灘受到的震撼,在回歸生活後很快就被遺忘,無法確實解決海洋汙染問題。他著手製作《海廢圖鑑》,以國中小學生為目標,傳達從源頭開始控管的環保觀念,而不是等到垃圾一路流到海洋再撿起。沒想到圖鑑一上線,在設計、教育到環保界引起熱烈迴響,甚至登上英國衛報。
海洋廢棄物變身精品,《海廢圖鑑》獲得廣大迴響。(圖片提供/RE-THINK)
《海廢圖鑑》內含101種海洋廢棄物,有一半都是RE-THINK舉辦淨灘活動時實際在現場撿到的垃圾。(圖/翻攝自海廢圖鑑)
RE-THINK以《海廢圖鑑》打開人們和海洋的連結,設計一系列的教育課程,前進校園翻轉環境教育。除了基本的環保知識,課程中配合牧羊犬團隊的海洋環保桌遊,鼓勵學生做中學、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產出環保新思維。20堂課程一推出馬上秒殺,兩百多名教師爭相報名,希望能合作實驗性課程,讓環境教育從小紮根。
「大家都是眼不見以為乾淨。」黃之揚無奈地說,環保人士都很厭世,因為知道終有一天,地球會毀滅,只能盡全力拖延,直到那一天的到來。大家為了方便,使用免洗餐具、垃圾袋,以為多一個沒差,實際上「多一個差很多」。他以2018年的限塑政策為例,去年淨灘所發現的塑膠袋只剩5.7%,遠低於平均值14.7%,更創下14年來最少,顯示從源頭垃圾減量真的有用。
他指出,台灣從山到海遍地垃圾,是環境教育失敗的鐵證。團隊希望以《海廢圖鑑》為起點「廢出新高度」,翻轉環境教育;未來更要和故宮合作進行策展,結合介紹海洋知識的海錯圖,比照今昔對環境的紀錄,古代的海洋考古以圖畫呈現,現今對海洋的考古則是一堆海洋廢棄物,藉此讓人正視海洋的改變。
黃之揚和朋友們從環保淨灘開始,逐漸親近海洋。(圖片提供/RE-THINK)
自從開始淨灘,黃之揚漸漸發現海洋的美好,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到鄰近的海域,脫去上衣、什麼都不戴,撲通一聲就跳進海裡自由潛。有次他在離島遊玩,看見一群孩子們在海邊嬉鬧跳水、在海裡游泳,奶奶坐在岸邊悠閒地看著,一點也不慌張,這一幕讓他大受震撼:「這不是台灣作為海島應該有的景象嗎?」
「游泳為什麼不在海裡游?我們從小被教育,海洋代表危險,大家只知道如何避開危險,卻沒人告訴我們面對危險該如何處理。」黃之揚感嘆,他很享受在海裡自由自在的感覺,唯有持續碰撞、親身體驗,才能明白如何和危險相處,才能在生命中產生晃動,台灣是海島國家,卻失去了海島子民面對未知冒險犯難的精神,因為被教導避開海才不會危險,人們對海洋無感,自然和環境沒有連結。
《海廢圖鑑》是RE-THINK的第一哩路,光是酷還不夠,黃之揚期望讓人們藉此反思、有製造垃圾的負罪感,去理解「《海廢圖鑑》是生活的總和,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進而願意關心環境,最終希望大家都可以走到現場,和環境產生連結,由內而外主動守護海洋。
《海廢圖鑑》製成繁瑣,為了以360度全景呈現海廢,每樣廢棄物都要拍36張。(攝影/徐紹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