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後山寄養2-2】受虐兒少照護拉警報!寄養家庭面臨老化、供不應求難題

    2023-03-20 07:10 / 作者 陳玠婷

    2022年上半年,台灣有2名未成年孩子遭家庭成員嚴重虐待致死、4名遭嚴重疏忽死亡,另有2名被殺害,這8個小生命幾乎在無人即時發現下被剝奪活下去的機會。看著如此悲劇的數字,讓人不禁猜想,如果,這些孩子生前受虐時被發現、被政府緊急安置照顧,人生是否有轉機?他們是否就可以修復心裡創傷,重啟人生呢?或許,在民眾相對熟悉的親屬安置、安置機構外,寄養家庭也是一種解方。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在2022年9月30日公布「兒童受虐類型」、「施虐者身分」最新數據,2022上半年累積5648名未成年小孩遭到遺棄,身體、精神及性不當對待、不當管教。同年,有高達2838名施虐者是親生父母或養父母,佔所有施虐者身分別的52.74%。



    安置受虐兒少 全台寄養家庭照顧人數是親屬的10倍



    衛福部社家署另統計,台灣2021年提供服務的1319戶寄養家庭照顧1633名寄養童,相較於親屬安置的132人,兩者相差近10倍之多,寄養家庭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同一時間集體管理式的安置機構也照顧2545人,不過寄養家庭能給予寄養童需要的照顧關注,是安置機構較難達到的程度。




    圖片
    花蓮家扶中心寄養組長黃維琳投入服務已經8、9年,對於服務過的寄養家庭與寄養童的狀況瞭若指掌。陳玠婷攝




    根據社家署定義,當父母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習慣體罰、親密關係失調、酗酒、經濟因素、藥物濫用、童年有受虐經驗、人格違常、迷信等等因素,無法提供孩子適當照顧,經法院裁定後,轉介安置到寄養家庭,由寄養父母提供「暫時家庭式」的妥善照顧,直到原生家庭環境適合孩子恢復正常,孩子即可返回原生家庭。




    圖片
    製表:陳玠婷,設計:王韋智





    圖片
    製表:陳玠婷,設計:王韋智




    只是,以衛福部統計處公布2021年受虐兒少安置數據來說,花蓮縣當年度共有59名兒少接受寄養安置,若把視角擴大到全國兒少安置數量與縣市人口比例而言,花蓮縣受虐兒比例為0.018%,在全國前5名,但若綜合花蓮社福資源、經濟發展、青壯年人口數等因素來說,受虐兒少能被妥善照顧的比例,著實令人擔憂。



    政府僅補助該縣市所在地最低生活費 寄養父母常貼錢



    投入寄養服務8年的家扶花蓮中心寄養組長黃維琳表示,寄養家庭是一種短期、替代性、有計畫性的家庭式服務,寄養父母不僅需要照顧無血緣的寄養童,還必須用愛與耐心療癒他們的身心創傷、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安全感,更要像一般家長一樣,培養寄養童的自理能力技能,綜觀上述,寄養父母所受的心理壓力,絕不是外界想像給寄養童一張床睡、多一碗白飯那般簡單。



    寄養父母肩負重任,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符合條件,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每月僅有政府補助該縣市所在地最低生活費,在通膨高漲的年代,寄養童的食衣住行、學費等費用逐年增加,不少寄養父母為了維持寄養童生活品質,不惜貼錢也要寶貝這群孩子。



    花蓮今年有200兒少有寄養需求,卻僅46個家庭照顧53人



    但也因生活費用與耗費心力緣故,台灣的寄養家庭戶數長期以來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部分寄養父母必須同時照顧2名寄養童。值得留意的是,目前全台寄養家庭出現斷層緊急狀況,因寄養父母的平均年齡可說是寄養童的阿公、阿嬤了,未來勢必得面對寄養家庭戶數逐年下降的窘境。



    黃維琳指出,今年度全花蓮縣約有200名兒少有寄養需求,卻只有家扶中心提供寄養家庭服務,「目前我們有46個寄養家庭正在服務,共照顧53名寄養童,另有2戶申請休息,今年暑假預計可以新增3戶」,因此花蓮家扶一直很積極招募更多寄養家庭,希望有更多新血加入,「我們有二分之三的寄養家庭資歷已經超過10年,最資深超過30年。



    花蓮寄養父母55歲以上佔5成3,且每年減少3戶



    根據花蓮家扶中心觀察,全台寄養父母年齡平均落在46歲到55歲區間,不過,在花蓮當地,在此年齡區間的養父母佔了42.2%,55歲以上佔52.9%,且每年平均減少3戶,主要原因便是寄養父母年齡老化與身體負荷愈來愈重,另外還有家庭生涯規劃改變等等,「雖然65歲以上寄養家庭人力能再使用,但是複雜性創傷個案增加,寄養家庭照顧乘載量愈來愈重,能夠再接的個案會受限。」



    那麼為什麼有「寄養」需求呢?舉例來說,當家中主要照顧者(如父母親、祖父母等人)遭逢重大變故、罹患重病,有些因犯罪入獄,也有對孩子身心虐待、疏忽照顧,導致孩子無法正常、健康地長大。




    圖片
    製表:陳玠婷,設計:王韋智




    雖然上述聽來很抽象沒有著力點,但只要試著推想便可以理解,如果孩子沒有洗澡,身體有異味,只能穿破舊髒污的衣服,長期沒有吃飽營養不良的模樣,勢必影響他在學校與社區生活的人際關係;如果孩子長期被照顧者忽略,甚至身心被惡意虐待,可能造成他對環境與人失去信任,衍生出情緒障礙、暴力與自殘等行為。




    不當對待分為身心虐待、疏忽兩種。



    1.身體虐待:施虐者故意或一時失控,導致孩子受傷、死亡、外型損毀,或者任何身體功能毀壞。



    2.精神虐待:施虐者用言語羞辱、孤立、控制、漠視孩子的情緒需求。



    3.性虐待則是直接或間接對孩子做出與性有關的侵害行為,譬如性騷擾、猥褻及性侵害。



    4.疏忽則是孩子受到嚴重或長期忽視,沒有滿足孩子在飲食、穿著、居住環境、教育及醫療照顧等等,危害或損害兒童健康或發展。另外,將6歲以下或需要特別照顧的孩童單獨留在家中、或者交給不適當的人照顧也屬疏忽。




    黃維琳點出,寄養家庭是三級防禦網,有寄養需求的孩子幾乎等同被家族、學校社區拒絕,這群孩子已經到社會安全網都快無法接住的境遇,因此,每當接到寄養需求,家扶的寄養社工們會召開會議,一起評估寄養童的年齡、性別、受虐狀況、需求等等,再一一篩選合適的寄養家庭,整個流程必須非常謹慎小心,才能保護寄養童和寄養家庭的服務能量。



    如何在寄養童與家庭間取得平衡,也是寄養父母重要功課



    黃維琳也說,她有遇過一個寄養家庭有次接到一對小姊弟,姊姊有腦傷、弟弟沒有安全感,先生決定向公司請假1個月,然後夫妻倆投入全身心照顧他們,在這1個月內盡快建立照顧模式,其用心程度讓家扶覺得很不可思議;另外也有一對周末夫妻,明明相處時間已經夠少了,兩人大半心思還是放在寄養童身上,「他們很願意一起為了寄養童學習新知,一起決定所有的教養方向,他們對每個孩子都是這麼細心,真的很感動。」




    圖片
    寄養童來到寄養家庭,都是為了接受妥善照顧與愛護,補起先前受不當對待的傷痛。陳玠婷攝




    不過,黃維琳也提點,寄養家庭的本質還是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要走,如何在寄養童與家庭間取得平衡,也是寄養父母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她也不免期待,未來能招募更多家庭加入寄養行列,緩解目前寄養家庭數量與老化帶來的困境。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