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我在花蓮碰到一個藝術家,他要做語言的主人,在家都講阿美語。孩子去學校沒教阿美語,他怕辛苦白費,更怕孩子被取笑會自卑。
他問我:「怎麼辦?」我在花蓮找到Nakaw老師老師來教,在豐濱成立海邊學校。
但因為海邊學校離玉里太遠,去年底,我們決定在玉里也辦一間全阿美語幼兒園。今年四月南島魯瑪社立案,六月拿到勸募字號,九月幼兒園開學,現在四個學生。
幼兒園的中文名是河邊學校,靠近秀姑巒溪。早上,學生會手牽手圍在一起唱阿美族的歌,從歌詞裡學族語。也會到河邊玩水,看春夏秋冬河裡有什麼魚、植物,以後還要學煮石頭火鍋。
石頭火鍋是以河流為生活核心的阿美人,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以前的人去外面很遠,路上餓了,就拿檳榔葉當鍋子,裡面裝水,菜採一採,魚抓一抓,石頭烤一烤,放進檳榔葉鍋子裡面,滾燙的石頭發出滋、滋、滋的聲音,魚和菜就熟了。
阿美族還有Pakelang的儀式,家裡有喪事或結婚,儀式辦完隔天,都要到河邊抓魚、吃飯,透過河水把不高興洗掉,或是不要高興過頭。Pakelang很難翻成中文,因為中文沒有這樣的事。
孩子以後當然要學中文、英文,可是把阿美語當第一語言,不但可以學到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那會讓你知道自己是誰。
民國58年出生的馬躍.比吼,今年50歲。前半生,他以阿美族為題材,拍了好多紀錄片;後半生,他希望能把阿美語變成阿美族孩子的第一語言,讓孩子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我爸爸是外省人,媽媽是阿美族。我家在花蓮玉里春日國小前面,前面圍牆左邊寫「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右邊寫「當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
後來唸世新大學,碰到一個怪怪的老師齊隆壬,他問:「你為什麼不用阿美族的語言、名字、歌來拍片?」我以為他開玩笑,因為高中之前都是漢文化的價值嘛。他的鼓勵影響我一生,讓我去找好多故事拍成紀錄片。
阿美族至少在台灣住了2000年,可是這100多年來,我們都在當別人,以前當日本人,後來陪漢人吃月餅、肉粽,放假的節日,沒一個跟原住民有關係。我們是在族群融合中,被融掉的人。
我們不是幫部落蓋幼兒園,還花很多時間跟家長討論:你希望部落20年後長什麼樣子、孩子受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從來沒有這樣討論一件事情,都是被決定、被安排。
我常想,當阿美語是第一語言的時候,背後的價值觀,有沒有可能慢慢長出來?所以,南島魯瑪社不只做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原住民孩子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這個夢想,不知道會不會實現?
全阿美語幼兒園推手馬躍.比吼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阿美族的生活智慧。
.筍農吳泓泰:每晚睡4小時,連22K都沒有
.深山特遣隊魏瑞廷:如果有事先叫下面的去送死,人家為什麼要跟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按讚追蹤太報 Facebook,隨時關注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