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專訪】台灣阿嬤20年寫上萬封信陪紐約監獄青年 導演李靖惠拍《愛子歸來》讓愛飛躍獄牆

    2024-06-08 09:30 / 作者 陳玠婷
    《愛子歸來》導演李靖惠,用10年紀錄楊媽媽在紐約寫信陪伴陌生的亞裔受刑人歷程,探討司法改革與高齡老人的議題。陳品佑攝
    台北國際紀錄片影展甫落幕,片單上,幾場關心人權議題的片貼上完售紅字,格外引人注目,這其中就包含導演李靖惠的《愛子歸來》,不禁讓人好奇,愛子是誰?他去何方?為何不回家?又是說著什麼隱隱期盼?看完片才知道,原來,這部片在講述一群弱勢中國福州人偷渡到美國後被人蛇集團利用,發生悲慘遭遇,有人揹上75年刑期,有人被判超過100年,在這個幾乎無望的監牢當中,他們的母親仍拚盡所有等待他們,一名與他們毫無血緣關係的台灣奶奶用超過20年的時間寫上萬封信,平淡悠長地陪伴多對母子走過煎熬的時光。

    拍片受訪認識80歲穿皮衣酷阿嬤 一窺神秘鐵櫃的寶藏

    《愛子歸來》係李靖惠「女性家國系列紀錄片」第7部作品,這些作品也占據了她的大半人生,前後超過20幾年,而這些故事一個串一個,主角幾乎都是她生活周遭的老人、女性、家庭與移民,譬如第一部《家在何方》講外公外婆為孩子遷移、先後住進養老院的過程,第六部《麵包情人》則是記錄女性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流浪之歌,陸續獲得釜山國際影展、柏林亞洲國際電影節、亞洲女性影展、韓國女性影展肯定。

    李靖惠自研究所時期便開始拍攝「女性家國系列」紀錄片,關注女性、移民、老人的群體。陳品佑攝


    李靖惠本人嬌小精緻,咬字字正腔圓,活脫脫像個江南小女兒,初次見面很難將她與先前6部作品連結在一起,不過,這次《愛子歸來》的主角「台灣奶奶」楊媽媽從外表到個性,倒能窺見她的樣子。

    講起楊媽媽,李靖惠言語中透露著些許思念。她分享,10多年前到美國電影節發表作品,當時在廣播節目工作的楊媽媽去採訪她,她對一個80幾歲仍健朗、熱愛工作、又穿皮外套的老太太印象很深刻,再加上得知楊媽媽長期寫信到監獄關心華裔受刑人,辦公室還有個鐵櫃裡收著上萬封信,經過她細細分類收藏,因此她想記錄這名神奇的老太太。

    她說,中國福州靠海,天生就有遷移的基因,不少人為了拚翻轉貧窮,不惜豁出去,九死一生非法入境美國,「我找過統計數字,光是在美國就有100萬名福州人,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福州人會被說是美國第51州了。」換句話說,福州移民群體在美國可說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但他們不見得很強勢。

    以非法入境美國的福州人來說,他們有一半都過著勞動基層或見不得光的生活,譬如《愛子歸來》主角盧揚豪因非法入境後受人蛇集團控制,被迫關押其他偷渡人,因此被美國政府判綁架罪刑,若無假釋特赦,這輩子就得在獄中過了,一家人離散又孤單。

    楊媽媽每天都進辦公室寫信給亞裔受刑人,字字懇切就像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李靖惠導演提供


    李靖惠表示,楊媽媽也是移民,60歲那年隻身從台灣到美國紐約,她不是富豪更稱不上小康,因此很懂沒有資源、沒有親人、語言不通到陌生國家工作辛苦,更何況是一群初來乍到就被判重罪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美國夢絕不是那麼容易單純,「現在20幾歲的年輕人都還少不經事,真的很難想像卻有一群人經歷過這些重中之重了!」

    因此楊媽媽在1997年收到第一封華裔受刑人寄來的信件後,她開始展開這份偉大的志業,後來更是堅持每個月找一天,凌晨5點起床搭2個小時的車到監獄探訪,20多年來將70至80名華裔受刑人當自己孩子關心,像是個堅定溫暖的存在,像大海一樣承接不幸的人生。

    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孩子」依賴楊媽媽,她也毫不客氣接收了。舉例來說,有次一名受刑人打人犯錯,毀了原本表現良好的紀錄,寫信向她懺悔,結果她氣到說一句「打你個頭」,字句凸顯她是如何愛之深責之切。

    辦公室的鐵櫃中,分類收藏著受刑人寄來的信,20多年來累計上萬封。李靖惠導演提供


    另外,楊媽媽曾照顧遠從中國到美國的家屬探監,也曾親自跑到福州,對出獄的獄友保持聯繫,李靖惠佩服地說:「看人真的要從小事看。」

    楊媽媽60歲那年人生驟變 她推自己展開新人生

    《愛子歸來》藉由楊媽媽的角色講華裔受刑人的辛苦,李靖惠則很有感觸地分享楊媽媽的故事。

    原來,楊媽媽來自中國,20多歲時二戰結束,她追愛到台灣與男友結婚生子,自己在廣播公司工作;50歲,1個兒子被蚊子叮染了腦炎病逝,60歲那年她退休了,同年,老公心肌梗塞走了,另一個兒子破產,抵押房子,她退無可退,但也不允許自己自怨自哀,決定隻身移民美國從頭來過;接下來,80歲那年,兒子肝癌病逝,走得很快,僅剩一名孫女愛倫陪伴在她身邊。

    楊媽媽與孫女愛倫同住,先前祖孫一起度過一段艱難溝通的時刻,從封閉到彼此敞開心扉相當不容易。李靖惠導演提供


    李靖惠認識她的時候,楊媽媽已經80幾歲,身體健朗,自己搭公車上下班,能穩穩走過雪地、煮飯整理家務,處理事情有條不紊、邏輯清晰,令她深刻感覺,一個人只要有意念,年齡不會是藉口,退休後也可以有黃金30年。

    她說,與楊媽媽同年代的女人通常不會覺得自己多了不起,但旁人看,她們確實很堅韌,「楊媽媽以前說過,先生說她不是依附者,柔柔弱弱無法做事,人很有行動力,可說是舊時代出生但有新女性的思維。」譬如楊媽媽初到美國時為了強化英文能力,有空就到公園去跟老人聊天,先後在紡織廠、醫療診所、書店當翻譯,再加上廣播工作和教會服事,私下生活用度簡省,一湯一菜一飯解決,衣服也大多是他人贈予,如果李靖惠不說,很難知道這名打扮優雅得體的老太太其實經濟不寬裕。

    寫完信,親自投進郵筒,就像寄送出關心一樣。李靖惠導演提供


    「她想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每天都進辦公室寫信。」李靖惠這麼說,「楊媽媽到90幾歲時,身體逐漸虛弱,我都沒想過這個super woman開始拿拐杖,但她的心裡很自在很開心,回想30年前一無所有到異地,但沒有一天餓過,她很感恩,而我回想自己也是幸福滿足的,是個可以祝福別人的人,很多事做了才會知道,往往都會有超乎預期的收穫。」

    沉重的司法改革、超高齡社會化議題 要認真解

    《愛子歸來》邀請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剪輯大師廖慶松剪接,金馬獎常客杜篤之做聲音指導,紐約大學電影系終身教授張真做監製,以及以《紙風箏》入選坎城影展非競賽類短片單元的連品雯當攝影,規格拉得很高,整部片流暢又扣人心弦。

    李靖惠感慨地說,很多人都說這部片很難拍,移民、監獄、死刑、人蛇集團、受刑人,每個議題都是重中之重,「我覺得紀錄片沒有答案,但可以給觀眾思考啟發,自我辯證,所以我需要做的事只是把觀眾帶入別人的生命。」

    她也說,拍這部片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宏觀了,她看見美國全境200萬名受刑人的境遇,裡面很多人刑期不乏50年起跳,「我們是不是可以審視刑期判100多年是否太過了?」

    楊媽媽在監獄外。李靖惠導演提供


    在美國,眾議會議員曾提出一項法案,說超過55歲、服刑超過15年以上受刑人,如果在獄中表現良好能不能經過審核獲得假釋機會?也可解套監獄體系的管理預算,多了人力勞動增加稅收,以及降低家庭破碎的代價,「司法改革總要與時俱進,要法治與人道俱進呀。」

    另外,她認為,女性家國系列講的不只是家庭故事,更是社會、國家的縮影,台灣面臨超高齡世代挑戰,2300萬人口就有800萬人屬於壯世代,也就是說,未來長照系統不只要照顧失能,也要考量如何運用這800萬退休人力,他們有時間、有錢、有經驗,很可以讓他們成為台灣的祝福。

    因此,她想透過《愛子歸來》鼓勵台灣壯世代「退而不休」,像楊媽媽一樣發展自己的興趣繼續與社會連結,「這關鍵就是要堅持、持續進行,事情不需要大,時間花在哪裡,愛就在哪裡。」

    前後共拍10年 成品意義非凡

    《愛子歸來》從開拍到後製完成,整整花了10年時間,李靖惠說累積的機票一大疊,無法估算自己飛美國幾趟,帶回2套10T硬碟的影像素材、幾十本整理好的訪問稿,一般人看了都要頭大,她心裡卻有深深的感謝,「剪輯的時候去看資料,我都覺得裡面有很多人生智慧,而我是第一個受益者。」

    她繼續說著,拍片並不輕鬆,要負荷長途旅行的體力,要能承受監獄門碰關上瞬間傾倒而來的心理壓力,後期還要小心翼翼不要讓楊媽媽90幾歲高齡染上新冠疫情,「還須面對資金壓力,那筆錢都可以買豪宅了,可是我心裡有股信念『只要信,不要怕』支撐我繼續探險。」

    李靖惠期待藉由自己的作品成為別人的光。陳品佑攝


    李靖惠感性地說,這部片對她來說意義非凡,以個人角度來說,她參與楊媽媽人生很精采的片段,也見證她衰老退化的過程,讓自己再度意識到生命終將告一段落,「這就像一只強心針,讓我對爸爸生病退化有心理準備」,好讓她不被慌亂恐懼擊倒。

    提到外公外婆與爸媽,李靖惠數度紅眼眶,可以感覺她對家的愛與依戀,同樣,家人也給她支持回報,「我過去用時間總是很浪漫,在大學教書時想留職停薪拍片,跟爸爸商量的時候,他告訴我要把時間用在非我不可的事情上,給我很多鼓勵和信任。」不過令她遺憾的是,由於爸爸身體狀況不允許,無法參與《愛子歸來》在台首映,「這也在提醒我把握時間做好事情,然後陪陪家人。」

    去年,《愛子歸來》在美國全球首映,今年5月在台灣首映,李靖惠期待接下來可以順利啟動全台行動播映應計畫與公益包場計畫,11月初能上院線,她笑說
    ,自己與楊媽媽有幾個相似之處,兩人個性都是嚴格、固執,認準了就堅持到底,也都有廣播背景,她也期待自己透過作品成為別人的光。

    李靖惠 小檔案

    學歷:台南藝術大學影像紀錄研究所
    現職:紀錄片導演
    經歷:美國布朗大學訪問學者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助理教授
    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首位獲得亞洲電影基金會亞洲紀錄片連線獎助之台灣導演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推薦傑出台灣導演
    《麵包情人》、《思念之城》、《青春.記憶.愛》、《森林之夢》、《阿嬤的戀歌》、《家在何方》、《歸回》等作品榮獲多項國際影展大獎、金穗獎、以及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