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HBK專欄|NBA歷史14大武林絕學(90年代篇):三大招稱霸天下!

    2020-05-29 17:24 / 作者 HBK

    在NBA這樣的籃球最高殿堂裡,若想成為明星球員,假使沒有一招半式,是很難長久在聯盟中生存的。而那些能夠立足許久的超級巨星或是短暫閃耀的璀璨流星,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有屬於自己的招牌武器,甚至是獨門絕學,不僅能克敵制勝,在關鍵時刻帶來決定性的威脅力,更是吸引球迷關注與熱度的方式。


    每個NBA明星球員,都有一個自己的招牌武器。

    而在籃球歷史已如此悠久下,聯盟無疑有著許多傳奇球星的武林絕學,這都是每個時代的球迷極為珍惜與回味無窮的記憶產物,有些後繼有人,持續在發揚光大;有的則已經失傳,逐漸消失在聯盟,未來想要復刻的難度越來越大。



    這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NBA歷史上讓人嘆為觀止的武林絕學,總計有14大宗師代表,14門讓人難以忘懷的殺招。

    「天鉤」代表宗師:Kareem Abdul-Jabbar

    這是一門幾乎已經要消逝的武林絕學,聯盟仍有許多球員會使用天鉤沒錯,但始終都很難達到Kareem Abdul-Jabbar的完美程度,沒人可以做到完美的複製,看起來幾乎都只有半吊子。



    Jabbar的天鉤動作非常標準,完整的側身面對防守者,以左腳為軸心躍起,並舉起自己又高又長的右臂,靠著他柔順的手腕與力道,總是能在很高樓的情況下完成作業,畫下一個美妙的弧度進球。






    他的動作施展不僅靈巧,還非常有藝術性,是現在所謂的小勾射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



    且Jabbar的天鉤範圍相當廣,就連中長距離都能夠投進,也證明了這是經過淬煉所打造出的個人招牌武器。看NBA這麼久,還真的找不到任何繼承者能延續這門武林絕學。

    「迷蹤步法」代表宗師:Hakeem Olajuwon

    當年Hakeem Olajuwon用了這招迷蹤步法打遍了同時代的許多禁區強者,不管是Shaq O'Neal、Patrick Ewing或David Robinson都為此頭痛,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他耍得團團轉。而這一切始於Olajuwon從小就練足球,因此腳步相當靈活迅敏,搭配他的籃球智慧與投籃技術和終結力,渾然天成簡直就是一門場上的藝術展現。



    然而這招算是有繼承人出現,近代Joel Embiid是有些樣子,有時候還真的能從他一些動作看到Olajuwon的影子,但要說細膩度的話,兩人還是差得多;反倒是Olajuwon有另一個非中鋒的弟子,那就是Kobe Bryant,他曾經也是迷蹤步法的使用者,在整個技術含量與流暢性上都相當具有神韻。






    隨著禁區球員越來越少背框進攻,單打的次數變少,「迷蹤步法」也成了一門漸漸失傳的技藝,只希望越打越外面的Joel Embiid能夠確實發揚光大,真正成為這門技術的新生代掌門人。

    「後仰跳投」代表宗師:Michael Jordan

    作為我個人心中最美妙與華麗的一招武林絕學,搭配著Michael Jordan王者霸氣與形象,真的不得不說,絕對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也難怪被很多愛打籃球的人視為頂尖攻擊武器,因為一旦純熟,即使面對比自己高的防守者,也能輕鬆地在一對一之下吃掉對手,尤其在決勝期更是致命武器,讓防守者只能防不勝防,而球迷則見證到一幅美如畫的進攻。



    而Michael Jordan這招獨門絕學的接班人無疑就是Kobe Bryant,這是完全沒有疑問的,幾乎是有著完美的複製感。嚴格來說,Kobe並沒有達到Jordan那麼誇張幅度的後仰(運動天賦仍有些差距),但Kobe的優雅、空中停留的美感,都也具備著他自己的獨特魅力。






    近代方面,聖安東尼奧馬刺的DeMar DeRozan與快艇的Kawhi Leonard也有這樣Old School的技術,雖然用起來沒有兩位前輩那麼有藝術感與帥氣,但確實,兩人也是這領域箇中好手,是少數具備如此頂尖背框技術的當代球員。至於其他新生代,Brandon Ingram有一點樣子,但與上述兩位一樣,都很難超越Michael Jordan與Kobe Bryant後仰跳投的形象與魅力。

    「45度角擦板投籃」代表宗師:Tim Duncan

    其實這招45度角擦板投籃在Tim Duncan之前,「大猩猩」Patrick Ewing與「怒吼天尊」Rasheed Wallace就算有常在用,更早期也是Larry Bird的拿手好戲,但Tim Duncan是在近代將此招發揚光大的人物,其使用率不僅頻繁,還在很多關鍵時刻使出這招打擊對手。



    這種籃球場上最基本簡單的得分方式,與Tim Duncan那實而不華的樸實球風非常相呼應,不追求所謂的空心入網,以純粹穩定得分為要素,且左右都能輕易開弓,一不小心,就是會被這招連奪很多分。看似平凡,但卻相當致命。






    即便可能是最不華麗的一招,但過往只要看Tim Duncan在45度角躍起跳投,十之八九就是得分進帳,這能算是他冷不防的一項經典絕學,一旦對手開始有了戒心,TD則會假動作晃起對手,揚長而去轟炸禁區,讓對手難以捉摸。



    在現代中距離跳投不被重視下,用「45度角擦板投籃」的人確實少了許多,若真要提一個代表人物的話,Russell Westbrook算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球員,但與Tim Duncan相比,始終缺少一種靈性的獨特感,我想見證過TD時代的人會懂我在說什麼!

    「無球跑位投籃」代表宗師:Reggie Miller

    所謂的無球跑位技術的代表宗師,就屬曾經與Michael Jordan對抗過的Reggie Miller不可,當年憑藉著這一招讓Jordan陷入苦戰,是芝加哥公牛在第二度三連霸中唯一一次被對手逼到絕路,在東區決賽拚到搶七才分出勝負,甚至還讓Jordan發了毒誓,有著非贏不可的壓力。



    千萬別輕忽這項武林絕學的威力,防守這類型的高手是相當消耗體力的,尤其是面對Miller這般等級的神射手,只要給了他絲毫的空檔,你就得有被他射穿籃網的心理準備,任何時刻都得保持專注,且還必須具備出色洞察力與防守智慧,避免被他透過擋拆繞離自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得有疲於奔命的覺悟,每場多跑個幾公里是必然的。






    而之後接下這棒子的人是「鐵面俠」Richard Hamilton,雖得分武器與前輩Reggie Miller有些不同,前者著重於三分彈,至於Hamilton則專精在中距離跳投上居多,但兩位都是無球跑位的頂尖執行者,至於Ray Allen生涯後期也是這類的佼佼者,他們三人都是被後來球員視為教科書的人物。



    近代有這樣風範球員應屬Klay Thompson,作為一名運球下球不超過雙位數就能狂飆60分以上的男人,絕對能成為「無球跑位投籃」的時代代表人物,也是Stephen Curry最棒的搭檔。

    「Crossover」代表宗師:Allen Iverson

    正確來說,Crossover的經典開山始祖是Tim Hardaway,然而他是屬於暴力型的Crossover代表,是講求瞬間急速切換的風格,在看似平凡的胯下運球騙到防守者重心時,就馬上雷霆萬鈞地換手加速過人,這招很講球第一拍爆發力,運球「趴、趴」兩下,就已經甩開防守者,威力相當強大,但是非常損耗膝蓋的招式。在現今幾乎已失傳,在Derrick Rose膝蓋未受傷前,曾能在他身上看到如此懷舊的暴力Crossover。



    普遍流派是屬於Allen Iverson這一種透過身體節奏與刁鑽運球來騙倒防守者,雖沒有Tim Hardaway這樣疾如風,但Iverson卻讓防守者覺得更煩,因為詭譎又變化莫測,光是要猜他重心要下哪,就必須保持專注,甚至沒搞好還可能被晃倒,成為當晚場上的笑柄。






    此招到現在仍是可見的武林絕學,畢竟突破仍是聯盟很吃重的進攻武器,而新世代的代表人物必然是Kyrie Irving,他完全繼承了Iverson的流派,成為場上最鋒利的利刃,往往能撕裂對手防線,成為該晚經典Highlights的製造機。

    「小人物上籃」代表宗師:Gary Payton

    如果你有看《灌籃高手》,就會對澤北榮治的小人物上籃印象深刻,靠著出色的手感與抓時間差,在對手面前讓球猶如在空中凝結後直落入網,雖沒灌籃那樣讓人血脈賁張,但帶給對手的羞辱感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一門非常有藝術的武林絕學。



    而這招的始祖是馬刺傳奇「冰人」George Gervin,當年他靠著出色的飛行力與優異長臂,總能在人牆中透過一流的手感,單手將球由下往上一扔,就能精準的看著球於籃框上方停頓,接下來直線落體入網,需要非常精湛的力道控制。




    後來「滑翔翼」Clyde Drexler承接棒子成為此武林絕學的招牌人物之一,在Drexler誇張的飛航力上顯得非常優雅,接下來將其發揚光大的人就是「手套」Gary Payton。Payton沒有上述兩位前輩那樣誇張的爆發力與騰雲駕霧的能力,但在用小人物上籃時,他更顯得刁鑽無比,總是能在拋籃的時間差抓得恰到好處,讓防守者以為可以蓋鍋,實際球卻已經刷一聲入網得分。





    雖然始祖非Payton,但他用起來格外有味道,加上他貼近近代,所以把宗師名號給了他,至於近代這方面的佼佼者,Stephen Curry是一位,這雖不是他常用的武器,但他是能將此做到很完美的一名好手。



    以上為14大武林絕學的前七位代表人物,至於另外七位就請下篇待續。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