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4:38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1日投書《紐約時報》,提到面對中國進攻,台灣年輕人多數選擇投降。對此,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吳文欽與東吳大學副教授潘欣欣今(4/9)投書外媒《外交家》指出,龍應台引用的是Dcard網路民調,實際民調顯示,若中國攻打台灣,我國53%的18-30歲年輕人願不計一切代價抵抗。
2025-04-04 10:04
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以「台灣時日無多」為題,指出「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駐德代表謝志偉今(4/4)在臉書發文批,確定她的重點不是在「期待台灣與中國和解」,而是在「把台海的緊張關係栽贓給賴總統」。
2025-04-02 10:18
台灣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周二(4/2)在《紐約時報》投書「台灣時間所剩不多」,強調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盟友,台灣全國必須立即展開嚴肅對話,討論如何在可接受的條件下與中國實現和平,而非任由大國決定台灣的命運。她指稱台灣和平地維護自由的唯一方法,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而若以馬英九執政時期看來,兩岸和解似乎是有可能的。
2025-04-02 08:37
台灣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週二 (4/1) 在《紐約時報》評論版投書,直指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的支持。在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盟友的情況下,台灣必須討論以何種方式與中國和解,以維護民主自由。
2025-01-17 00:03
李四端主持《大雲時堂》訪問過各個不同領域的名人,坦言也曾遇過很難繼續訪下去的窘境,「我們有時候跟人家聊天,也會突然忘了對方很多的小細節,我要說的意思就是很多的過程中,其實是雙方的」。他也分享讓訪談順暢的訣竅,「一個就是我們把節目錄影拉長,讓他(來賓)的那個慢火能夠烘出來,還有一個就是讓他說吧!拋開原來設定的主題,看他今天喜歡說什麼,也許有時候反而有好的答案」。
2024-06-11 12:11
立法院會今(6/11)持續進行施政報告進行總質詢。民進黨立委陳秀寶質詢時,引述軍事專家提出的「和平推」(peace game)戰略思考,鼓勵兩岸透過和平對話,能有效避免誤判。並詢問以「和平推」取代「兵推」,是否支持與研議?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台灣身處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帶,應研析各種可以護和平的所有方式,對於任何正面、友善的建議都會秉持開放態度,「我們反對武力、暴力」,堅持透過和平促進印太地區發展。
2023-06-21 09:00
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的國政白皮書傳出主張重啟服貿談判,這項10年前引發極大爭議的協定最近再度掀起討論,前國策顧問郝明義昨(6/20)在臉書發文,回憶他「開反服貿第一槍」10週年,並重現當時始末。
2023-05-28 16:05
促轉會解編屆滿一年,繼總統府與國防部以加強「全民國防」名目,擴編預算維護兩蔣陵墓,日前又有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反對拆除蔣氏銅像。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欣岱等人今(5/28)召開記者會表示,蔡政府將轉型正義列為執政七年重大政績,其執政團隊卻大開轉型正義倒車,對此呼籲應盡速推動《除垢法》,並將轉型正義修法入憲。
2023-05-25 12:17
23年前護住的一株老樟樹,如今又面臨開路鏟樹的命運。當年護樹的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找上「老同事」、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陳情。李四川沒多久即回應,指新工處已協調,把那段馬路變成人行步道,讓老樹得以保留。
2023-04-25 19:55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經我外交部證實,將於4月26日至5月2日訪台,應邀出席29日「世界台灣人大會」(WTC)年度大會,及5月1日「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40週年慶祝晚會。國防外交委員會立委羅致政受訪時分析,波頓訪台凸顯美國共和黨內鷹派的態度,當前挺台批中已是美國政壇跨黨派共識。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