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央行Q3理監事會議將登場!學者:不急著降息 房市「水龍頭鬆緊」成焦點

    2025-09-14 07:10 / 作者 徐筱嵐
    央行Q3理監事會議即將登場,貨幣政策走向、是否鬆綁不動產及中度成為關注焦點。李政龍攝
    相較於前兩季聚焦川普關稅政策帶來的衝擊,中央銀行將於9月18日召開第3季理監事會議,關注焦點已轉移到三大面向:是否跟進Fed降息、新台幣強勢下的匯率調節,以及房市信用管制是否配合行政院進一步調整。學者認為,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仍採取「觀望」態度;而房市管制不至於再收緊,將配合行政院鬆開水龍頭。

    央行在前兩季皆採取「按兵不動」,既未啟動預防性升息,也未透過降息來壓抑新台幣升值。然而,如今Fed即將啟動今年首次降息,且市場預期幅度可能高達2碼,央行似乎陷入兩難。對出口產業而言,關稅壓力仍在,新台幣若能適度貶值有助降低匯損,降息更可能為市場注入資金活水;同時,降息意味著房貸、信貸利率隨之下滑,恐怕讓已量縮不跌的房市再度升溫。

    新青安鬆綁後...降息恐與信用管制背道而馳

    受到對等關稅衝擊,上半年掀起一波拉貨潮,帶動經濟成長率表現亮眼。廖瑞祥攝


    在「出口需要降息、房市卻怕降息」的矛盾下,學者們預期,央行短期內不會貿然跟進降息。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分析,受到對等關稅影響,我國出口到7、8月仍舊繳出不錯的成績單,根據主計總處的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上調至「保4」,而央行本季也將調整GDP數據,既然經濟表現佳,通膨又控制在2%以下,就沒有降息的理由,否則,將會呈現「自打嘴巴」的窘境

    吳孟道表示,行政院日前正式拍板,將新青安房貸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的規定,不再受限於不動產放款比率30%,並追溯自今年9月1日起適用,意味著房市已經出現鬆綁,若央行決定降息,資金恐回流至房地產,這與選擇性信用管制目的大相逕庭,因此,預期9月不會有太大的動作

    預留政策工具觀望232條款 緊盯30元大關防急升

    吳孟道指出,除了對等關稅以外,美國還針對半導體實施「232條款」關稅,近期結果將出爐,顯示對美出口的產品有多數恐難取得豁免,勢必將衝擊第4季至明年上半年的出口,如果央行急著在下週降息,之後就無政策工具可運用,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評估央行將保留一些政策彈性空間,最快也要到第4季才有可能降息

    而新台幣匯率歷經上沖下洗後,近來匯價維持在30元上方。吳孟道說,在匯率方面,不只是我國央行,全球央行都一樣,可運用的工具有限,主要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不希望單日波動過大,目前維持動態穩定,預期第4季呈現緩步格局,匯價仍維持在30元左右。

    行政院鬆綁新青安 央行有4套劇本可拿捏

    央行Q3理監事會議面臨景氣、匯率和房市等三大議題,總裁楊金龍的態度備受關注。李政龍攝


    除了利率與匯率政策,市場另一個焦點在房市,先前央行總裁楊金龍曾強調,關注的三大指標包括銀行房貸與建築貸款餘額年增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以及國銀辦理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貸款占購置住宅貸款比率。不過,在行政院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不動產放款天條的約束後,外界也關注央行是否會在選擇性信用管制進行調整。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指出,依照《中央銀行法》第一條規定,央行隸屬於行政院,是行政團隊的一員,不太可能逆向打臉,就看央行要控管到哪個程度,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來看,先前央行邀公股行庫和民間銀行來喝咖啡,進行道德勸說,並自主管理到今年底為止,同樣地,再進行一次道德勸說,請各銀行針對新青安房貸和首購族等優先放款,並加強專案金檢

    其次,行政院拍板新青安房貸排除在《銀行法》第72之2條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並回溯自9月1日生效,還要優先滿足非新青安的自住、首購和換屋族需求。換言之,若央行將非新青安的自住、首購和換屋族一併排除在第72之2條的限制,也是放寬不動產集中度的一種

    如真要大開水龍頭,章定煊表示,降息就是一個考量,央行自2024年3月最後一次升息之後,市場利率持續上揚,考量現階段金融情勢呈現緊縮,央行跟著美國聯準會(Fed)降息,頗有宣示意味;若要快速而強烈的做法,就是加碼降低存款準備率,將對貨幣供給帶來更大的影響,資金會全面寬鬆,但後續得要慎防通膨的壓力。

    「不動產最慘就是不動」 恐重演次貸風暴引發連鎖衝擊

    國內房市降溫,卻陷入量縮價未跌的情況,學者憂心貿然降息恐引發意想不到的風暴。資料照


    不過,章定煊也提醒,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並未有太多的徵兆,房地產泡沫到一個程度後,就突然爆發,回過頭來,台灣屬於淺碟型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政經情勢影響,尤其面臨川普關稅政策最終目的,就是將企業投資全部引導到美國,除了衝擊國內產業和出口,連帶打擊到房地產。

    他強調,金管會雖已針對銀行與壽險業進行壓力測試,看似抗壓能力足夠,現階段評估不動產跌價後仍有流動性,但「不動產最慘的就是『不動』」,畢竟它屬於非流動性資產,不只銀行,許多企業也滿手不動產,一旦重演次貸風暴,恐怕會引發連鎖衝擊,不可不慎。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