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紀念「終戰」80周年挨轟 國史館長:意指戰爭結束,批媚日不必要也不公平

    2025-08-15 17:46 / 作者 陳怡穎
    國史館長陳儀深。郭宏章攝
    今(15)日適逢二戰終戰紀念日,國史館舉行「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與《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座談會,展開為期三天的系列活動。館長陳儀深在致詞時,回應近日部分媒體、網友及中國國台辦批評國史館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是媚日、曲解歷史的說法,「終戰」僅為戰爭結束的中性詞彙,不等同曲解歷史或媚日,只看標題就攻擊是不必要且不公平。

    國史館此次紀念終戰80週年,除與台灣文獻館合辦6場系列講座、為期3天的「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還推出「亮光與暗影:1945前後的台灣重要史料微型展」,呈現戰後台灣社會的多元面貌。此次新書《蔣中正日記(1937-1947)》涵蓋中日戰爭8年及戰後2年,時間軸與研討會主題相符,因此同步舉辦發表會。

    陳儀深出席時致詞表示,這次出版的蔣中正日記,內容涵蓋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7年七七事變,中華民國在蔣介石領導下展開全面抗戰,直至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英結盟改變戰局,最終於1945年取得勝利,並促成中華民國參與創立聯合國。

    針對活動訊息見報後,就連總統賴清德也在今天提及「終戰」紀念,確有部分媒體、網友甚至是國台辦發言人批評,國史館不用「抗戰勝利」反而採用「終戰」,是在淡化中國抗戰成果、甚至媚日。陳儀深指出,許多人只看標題就下結論,忽視「終戰」(the end of the war)在語義上的中性屬性。

    陳儀深以自身經歷說明,父親曾在日治時期赴南洋當軍伕,常用「降伏」描述戰後生活,他起初誤以為與學校教育的「光復」相同,後才理解兩者立場迥異,反映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觀點的不同。他強調,應互相尊重不同立場的用詞,如今很多人習慣講的「終戰」單純意指戰爭結束(the end of the war),是中性意謂。

    他也指出,日本以「反共」為名發動戰爭,迫使國共合作抗日,卻間接促成中共壯大並在戰後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歷史上的一大諷刺。而中華民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應對日本侵略,至1937年七七事變後進入全面抗戰,蔣介石在領導抗戰期間曾赴開羅會議,並與美英蘇同盟打敗日本,參與創立聯合國,使中華民國成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樣的國際外交歷史成就亦不可抹煞。

    「亮光與暗影」展覽以林獻堂等人的史料為核心,呈現戰後台灣的雙重面貌:一方面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喜悅與對祖國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接收失能、政治腐敗導致的失望,最終引爆1947年二二八事件。陳儀深說,展覽的目的並非提供所有歷史問題的答案,而是希望觀眾在終戰80週年之際,重新審視並思考1945年前後的台灣歷史,理解不同歷史敘事背後的文化與政治差異。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