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陳琦姸
本篇文章將和讀者一起了解性別暴力的被害人可採取的策略、可能面臨的法律程序、可以尋求哪些社會資源。然而,除了規範、制度的運作與改善,或許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要能停止檢討、放大檢視被害人,建立起足夠的空間、溫度接住每個人,讓被害人能減少、停止苛責自己。性別暴力不是被害人的錯。
法律百科/王琮儀
當重大性別暴力,乃至於矚目社會事件發生時,不乏現實或網路輿論指責政府缺乏作為,並期待加重法律責任來實現個案正義、嚇阻犯罪。就性別暴力而言,修法步調可謂相當積極、迅速。若要保護性別友善的理念,相關法規就有如阻擋強風、減少風力影響的防風林,然而在種植、建構的過程當中,恐怕也必須接受制度的侷限。
法律百科/湯敦有
在系列專題的《性平教育篇》、《兒少影像篇》中,分別回顧了性別平等教育、兒少性剝削產業化的問題,可知性別暴力的影響不容忽視。而於2017年掀起對電影製作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指控後,#MeToo運動在世界各地產生巨大的影響。在臺灣,包含政治圈、演藝圈、教育圈等領域,均有被害人選擇揭露程度不等的性別暴力,讓相關議題受到社會重視與討論,而相關案例中有許多的問題,牽涉到性騷擾,甚至更嚴重的性侵害犯罪。
法律百科/吳沂蓁
2023 年,因知名藝人黃子佼涉及性侵案,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在搜索其住處時,意外從他的硬碟中查獲大量兒童或少年的性影像。進一步追查發現,黃子佼早在 2014 年 2 月就已註冊成為非法色情論壇「創意私房」的會員,並持續購買論壇販售的兒少性影像,震驚社會。
法律百科/林芳瑜、彭雅立
2019 年,世新大學發生男學生結夥闖進同校另名男同學的宿舍房間,並以「像個娘娘腔一樣的活著」等歧視、威脅言語,性霸凌該名男同學。
提到「性別友善」、「性別平等」等概念,你會想到什麼呢?似乎像是陽光空氣水一樣,看起來理所當然、也知道它很重要,卻不一定能感受到生活周遭有形或無形的性別壓迫。當有重大性別暴力事件發生、躍上媒體版面時,或許會激起漣漪,但其實需要長期的關心與努力,才能更接近這些願景。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