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普發現金爭論不休 學者:炒作「超徵」釀負和賽局 普發跟紓困不可混為一談

    2023-01-09 17:50 / 作者 戴嘉芬

    政府普發現金6000元,成為近日台灣各界爭論不休議題。金融研訓院今(9日)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進一步討論,如何發放、何時發放才有利於民。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以超徵之名普發現金和紓困經濟不能混為一談,且「此例一開,充滿後患」。



    前國發會副主委、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一切都是炒作「超徵」二字所惹出來的風波,他直言以超徵稅收為由來發券或發現金聲稱還稅於民,不但沒有學理依據,也絕非資源利用的最佳方式,甚至還會惹出嚴重後果。他說,政府連日來已窮於應付輿論,而影響正常施政,政治人物、民意代表開始忙著估算著得失分,但「這不是零和賽局,已是負和賽局。」




    圖片
    政府發現金引發強烈輿論反彈!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超徵稅收和紓困經濟不應混為一談。戴嘉芬攝




    邱俊榮說,稅收超徵只是稅收超過預估值,預估值與理想值並不相同,但超徵被帶風向成為政府「強取」屬於人民財產;而政府採取紓困與否,須視是否有實際需要,向來與稅收超徵或短徵沒有必然關係。



    邱俊榮強調,普發現金不等於紓困,這點各界均有討論,毋庸置疑。普發現金缺乏的是政策目的性說明,而唯一可能的政策目的是作為安慰劑,但這並非良策,也無學理依據,而且此例一開,充滿後患。



    「若未來有超徵是否就要還稅?若短徵是否就要補稅?」邱俊榮示警,普發現金將衍生很多麻煩問題,他強調經濟成長果實全民共享的健康及正確機制,應是透過良好的經濟與產業運作,以帶來所得提高,絕非「齊頭式」的發錢。



    邱俊榮說,當初三倍券、五倍券政策形成時,學界已對發券、發現金多所討論。「政府當時的堅持是正確做法,但昨是今非,且政府被民代綁架的輿論傳言甚囂塵上,易損執政威信。」



    不過,邱俊榮會中受訪也坦言,已成形的政策要變更將是另一筆成本,政策既然已確定,短期政府可以想一些有創意的政策。



    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則指出,以各國經驗來看,香港、澳門、美國、南韓及新加坡都曾透過補貼支出,刺激消費活絡經濟等方式來還利於民,發放方式則包括減稅退稅,或是生活、就業補貼,甚至還有發放現金、償還公債等方式。



    至於何時是發放時機?連賢明表示,過年前並非是好的發放時機,目前國際經濟情勢是上半年跌入谷底,若想要刺激經濟,時機點再晚一點會比較好。



    另外,針對發放對象究竟是全民普發還是針對弱勢族群加發?連賢明認為,目前台灣約有10%~15%家戶缺乏完整所得,最好不要採取排富方式來避免爭議;建議政府採用創意發放方式,將資源導向弱勢族群,設定平台鼓勵捐助給社福團體,並加碼1000元;亦可針對0~6歲小孩加碼25%發放,或是針對特定行業,如計程車營業人來發放等。



    邱俊榮受訪時表示,此政策既然已經確定了,接下來需要有一些更有創意的政策來讓發6000元效果更好,例如成立一個捐助平台,讓這些發下去的錢能發揮更好的效果。經過這次事件,政府應該要針對超徵稅收或短徵稅收,規劃出更好的配套方案。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