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於台中東卯山果園誤中「山豬吊」,傷癒野放後再次誤入陷阱的編號711大公熊,於上月12日帶著新編號「568」由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二度野放後,5月6日起失去衛星接收訊號。前天(9日)傳來不幸消息,工作團隊在衛星訊號最後出現地點附近,也就是距離南投仁愛鄉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黑熊遺體。
林務局昨將被掩埋的黑熊遺體開挖取出後,發現屍體雖完整,但未見發報器頸圈,頭部及胸部有明顯外傷,林務局已將遺體後送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以確定死因,並報請警政署保七總隊偵辦。
林務局表示,東卯山黑熊是全台首例與人類活動區域產生「人熊高度接觸」的黑熊個體。去年因已經歷第二度救傷,林務局數度召開專家會議,除評估個體健康狀況是否符合野放標準外,亦考量東卯山黑熊於原活動區域恐再度衍生滋擾事件,經與專家學者研商後擇定於南投縣信義鄉的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進行異地野放。野放地點為海拔1380公尺的原始闊葉林,林相完整、食物充足且鄰近水源,更與聚落、農地距離尚遠,並有數處天然屏障。
根據衛星追蹤定位資料,東卯山黑熊野放後活動範圍極大,自野放日起至5月6日清晨為止,24天內移動了上下落差極大的54.75公里,共翻越14道陡峻稜線,海拔範圍橫跨432到2050公尺;從移動路徑的海拔變化也發現,其爬升與下降的移動累積高達27公里,攀爬坡度更曾達65度坡,並大致呈現白天活動、夜晚休息的模式,時而在溪谷滯留,時而快速移動,且主動避開聚落、農田等人為活動的區域,仍以天然林區域為主要活動範圍。但從移動路徑也可發現,除因經過聚落或受地形影響修正路線外,東卯山黑熊明顯逐漸往北移動。
而東卯山黑熊呈現「北返」的現象,與文獻指出美洲黑熊的成年公熊在野放後常有的「返家行為」或許有相似性。
林務局說明,東卯山黑熊於4月29日出乎意料地穿越原設定警戒區後持續北上,經過沿線聚落並未逗留滋擾,而是趁夜間快速通過道路,再進入原始林地,往水社大山方向移動。4月30日翻過水社大山山頂後,在山頂下方崩壁過夜,推測因連續天候不佳,以及鄰近地點周邊人為活動頻繁,需找尋合適路線前進,因而活動距離較先前短,至5月4日上午於卓社林道附近停留過夜,原推測會持續尋找原始林路線、移動較緩,卻突然於5月5日上午9時轉向鄰近聚落的武界農地區域,林管處接獲訊號後,立即派員前往現場警戒,並委請當地村長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與居民溝通,將農園工寮內外食物收妥,避免吸引黑熊靠近;並請居民暫時收起因農害防治或原住民傳統狩獵所設置的陷阱,避免誤傷黑熊。
然而5月6日凌晨5時收到最後一筆衛星訊號,此後便再無回傳。東勢林管處隨即搜尋,6日整天於現場搜尋頸圈及另外的VHF無線電發報訊號未果,7日緊急運送3支方向性更強、更靈敏的VHF天線至現場擴大搜尋,工作人員由北至武界山稜線,南至卓社林道6公里處,東至武界部落展開搜索,8日上午切入森林,因地勢陡峭一度受阻,直到9日搜尋過程中,發現一處可疑掩埋地點,挖開後確認為東卯山黑熊遺體。
林務局表示,原先大家仍抱持一絲希望,認為黑熊可能身處訊號無法抵達的隱密山溝中,仍於訊號消失位置附近放置誘引劑及紅外線自動相機,期待黑熊出現,沒想到仍遭遇憾事。對此結果,林務局極為遺憾,所有相關工作同仁也極為難過。
因遺體遭掩埋且有明顯外傷,除後送家衛所進行解剖與死因鑑定外,並已報請保七總隊調查,也呼籲民眾如有任何線索,請撥打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六大隊(049-2775110)通報,或撥打林務局24小時通報專線(0800-000-930)提供線索,因而破獲者將依「取締或舉發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案件獎勵辦法」核發獎勵金,最高20萬元。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黃美秀表示,二度野放的地點在當初的野放會議中是她評價中最低的,因為人類活動干擾相對地多且恐對熊不友善,且她過往實地調查顯示該區熊相對出沒頻度就很低,因此總有人為的理由存在。「會議上,我提了兩次這非上上之選,但管理單位或有其他的考量,我不便堅持(應該也沒用),後續野放事宜我也不再插手。然我最擔心的事卻仍是發生了,而且比我預期的快了點,真的很難過。」
黃美秀說,這熊死再次向國人宣告,台灣野外黑熊的生存環境並沒有預期中的安全,民眾對於黑熊保育觀念的提升還有許多值得努力之處。熊野放的狀況很多,本非易事,但讓瀕危而健康個體重返山林是正確的方向,然這一路上也都是我們重要學習的課程。
東卯山黑熊事件簿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