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推移,冬天逐漸遠離,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逐漸有颱風的雛形出現。而就在今年四月初,今年第一號颱風馬勒卡與第二號颱風梅姬,接連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生成。此時,媒體開始出現斗大的聳動標題:「雙颱共舞,恐藤原效應」、「藤原效應逆時針互繞,變天時間曝」,而究竟這兩個颱風之間所產生的藤原效應,會對我們台灣天氣產生很大的影響嗎?答案是:不會!然而使用一般民眾並不熟悉的名詞加上文字點綴,吸睛的效果已經完美達成了。
每當颱風出現時,各種聳動、駭人的形容詞就會傾巢而出,好比「地表最強風暴,此日最近台」、「XX颱風生成,雨彈連襲數日」、「颱風路徑大甩尾」。然而標題沒告訴你的是,這個「地表最強風暴」,不僅跟許多歷史強颱相比之下不足一提之外,所謂「最近台」,仍然與台灣有一兩千公里以上距離之遙,根本傷不到台灣一根寒毛;至於「雨彈連襲數日」,則可能是鋒面或華南雲雨帶造成的,但在前面加上一句「颱風生成」後,就會讓大家誤以為是颱風即將侵襲台灣,為我們帶來連續數日的暴雨;而颱風的大甩尾,其實只是大轉彎,逐漸遠離我們而已。這些標題雖然聳動、籠統或不精確,但是有些媒體正是透過這種下標手段,來提高新聞的點閱率。
然而這些行為,獲益的是媒體,辛苦的卻是氣象從業的相關人員,尤其是中央氣象局,不僅要出來詳細解釋相關的前因後果,更時常背負了「中央欺騙局」的罵名。一些不分青紅皂白的民眾,常常藉由新聞媒體來接收天氣資訊,一旦發現天氣報不準,就會責罵氣象局,殊不知氣象資訊早已被媒體扭曲。天氣預報其實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當預報時間一拉長,誤差就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大,因此對於較長期的天氣現象,往往需再三觀察,不可妄下定論。然而媒體為了點閱率所下的相關標題,常常使民眾誤以為要發生天災了,結果最後卻是一場空,最後受責備的往往是氣象從業人員,而非下標的媒體們。
媒體們過度放大天氣系統的影響,或是將毫不相關的天氣現象藉由標題串接在一起,這些問題其實已經持續數年了!為了要更高的點閱率,媒體們不擇手段,讓新聞標題一家比一家還聳動。然而這些標題卻常常會誤導民眾,甚至讓民眾產生天氣怎麼都報不準的感覺。惟有逐步提升大眾們對於這些陌生氣象名詞的認知,並讓民眾知道天氣變化的前因後果,才能一一破解這些扭曲的新聞標題,還給大眾一個簡單明瞭又正確的天氣預報。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