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從部落客「林氏璧」到重拾感染科醫師身分,他如何成功斜槓為「理性防疫宣教士」?

    2021-08-09 16:13 / 作者 張佳薇

    圖片



    台灣升上疫情二級警戒的期間,電視政論節目出現了一個新面孔,以筆名「林氏璧」聞名的孔祥琪。



    過去,他以主寫日本旅遊「林氏璧和美狐團三狐的小天地」的百萬部落客聞名,疫情期間,重回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本行,用客觀的科學眼光,解讀各種疫情資訊,最高紀錄,一天要跑5個電視台攝影棚。



    Clubhouse、Podcast解讀疫情,主題再硬也有破萬人下載



    為了擴大影響力至不同族群,4月底開始,孔祥琪幾乎天天開Clubhouse房間、把內容轉成Podcast,經營Facebook和LINE群組,解讀國內、外疫情的相關數字。他整理最新的醫學論文、學者專家意見,深入淺出的衛教分享,讓每晚Clubhouse至少吸引1,500人在線上、Podcast節目每集平均下載量達8,000人。



    6月8日,他和知名親子專家、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同台,主題很硬、談新冠肺炎疫苗的種類,包括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和mRNA的特性。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談話,卻創紀錄達4萬人次下載。



    在他創辦的LINE社團「林氏璧醫師新冠疫情討論區」,早早就達5,000人上限。每次只要有成員因發布廣告、仇恨言論或假消息被退群,就有等待已久的新成員「秒加」,可以想見,民眾對於疫情期間,客觀合理的資訊渴求之大。



    「我覺得民眾真的很可憐,每天在政論節目、媒體上看到的,都是恐嚇性的標題殺人。為了搶流量,只好強調特例,才有報導的價值,」孔祥琪說。



    曾有一位30歲的年輕人因為染疫過世,媒體就下標「新冠重症年輕化」,把年輕人們嚇得半死。「更應該強調的,是死亡超過9成都是60歲以上的人,那是機率的問題。」



    又或者,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針對大數據做預測,指出屏東枋山的印度Delta變種病毒群聚,應該已經傳到第三代、75例,檯面上卻只有十幾位案例。學者指出,雖然有可能是隱形傳染鏈未明,但他更傾向預防隔離措施做得早、民眾乖乖戴口罩,所以減少了傳染機會。



    孔祥琪無奈表示,陳秀熙老師的本意是稱讚台灣防疫有力,但媒體為追尋流量、觀看數,在傳遞訊息上失真,只找出最聳動的點下標:「專家預估印度變種病毒已經有75例了!」



    不讓「追流量」掩蓋真實資訊,親上火線降低民眾恐懼



    於是,他決定把躍上媒體版面的事件、記者會沒說清楚的事情,針對不同的流行狀態,探討背後應有的防疫力道、可使用資源和政策工具,藉此消除民眾的恐懼。



    例如近日高雄鳳山大樓爆發確診,有輿論不滿全棟162位住戶強制入住隔離旅館。孔祥琪就解釋,疫調中發現因為搭同一部電梯, 5樓跟7樓各有住戶確診。這樣的傳染途徑,在SARS時期也發生過。加上高雄一直以來的案例數都不多,立場必定是清零,所以採取強力措施,「如果發生在一個月前的台北,因為案例數太多,也許就不會一次匡列這麼多,」他分析。



    談R0值、陽性率等數字,他也能建立清楚觀念。例如,台灣近期PCR陽性率最高峰是5%,也就是100個人做核酸檢測中,有5個確診,然後一路降至0.1%。「每一千個檢測PCR只有一個(確診),代表檢查做的夠多、疫情也有改善。」為何5%算低?他用數字佐證:「世界各國一開始檢查量能不足時,常常超過10%,在5%以下,美國就會判定PCR檢查(的量能)是夠的,目前日本好幾波高峰都還是7~10%。」



    疫情期間,孔祥琪轉型的可說是恰到好處,但除了上節目的通告費,其他自媒體都是零收入。



    他說,最大的動力,來自「使命感」。疫情期間,當一線醫護人員都忙著打仗時,已經在2017年登出醫師職業的他,成了相對有餘裕、也有專業知識來為民眾解惑、當衛教宣教士的不二人選。



    17年臨床經驗、照顧SARS病患,他是防疫不二人選



    有些人質疑他非現任醫師的公信力,但其實孔祥琪的資歷極有說服力。他過去曾有17年臨床經驗,曾任台大雲林分院感染科主任、台大臨床試驗中心主治醫師和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在2003年SARS爆發時,就以內科住院醫師的角色,照顧過SARS病人,親眼見證台大醫院急診因群聚感染而關閉的現場。



    除此之外,1974年次、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的他,還是最近被封為「國民女婿」的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學長;2009年時,孔祥琪還跟著現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一起開發國光疫苗對抗新型H1N1流感,參與過疫苗開發從無到有的歷程。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故意回到老本行,不是這樣,這個轉換很自然,」孔祥琪說。



    撰寫日本旅遊十多年,因為日本麻疹未根除,他不時會就流行病學觀點、解答網友赴日疑問;在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後、日本4月封城前,不斷有網友問及是否能去玩,「那時候是以整理旅遊資訊的角度去寫每日新冠疫情,做基本的衛教,順便寫這是什麼病。」



    隨著台灣疫情險峻,孔祥琪也忙了起來,每天花約兩小時大量閱讀相關資訊。他在Clubhouse上,聽來自美國的藥廠博士、執業醫生越洋分享疫情控制策略;新聞若提到某篇最新研究,他就會去找原文來看,再整理消化成與一般人對話的語言。



    功課做完了,孔祥琪接著趕著上電視台通告。回首過去兩個多月的生活,他坦承風險不小,「我要在各大電視台穿梭,好恐怖喔,到現在還在抓平衡。」



    暫時斜槓醫師身分,未來想當回「林氏璧」



    另外,他也把各種第一手資訊,分享到手機中一個有274人的全台「感染科」LINE群組,包含張上淳、黃立民等感染醫學界權威,和感控護理師、醫檢師等人都在裡面。雖然平常群組裡就有不少第一手資訊交流,但孔祥琪遇到很多感染科醫師、包括黃瑽寧在內向他道謝,「因為他們很忙,沒時間看。」



    「疫情中,我希望扮演的角色,是把各方值得參考的資訊,整理給大家,有些是一翻兩瞪眼的科學事實,有些是公說公有理的觀點,幫大家整理清楚意見。」對於未來是否回到「林氏璧」日本旅遊部落客的身分,孔祥琪話講得直白:「現在只是很暫時的斜槓,是很暫時的角色,我也不想要一直當名嘴下去,好辛苦喔。」



    「下一波疫情會來,它不會放過我們的。(疫苗)沒有打起來,就會開開關關的循環。」雖然孔祥琪認為台灣醫療可近性高、醫生有接收大量病人的反應力,因此對疫情控制有信心,不過輿論總不得安寧:「這兩天默德納疫苗預約被搶爆,可想見到時一定有不良反應案例被通報,要被大量報導的時候又到了。如同在美國曾經爆發的對mRNA疫苗的誤解、不信任,一定也會來到台灣,」他指出。



    當曾經的醫界戰友、老師、後輩在前線和病毒日夜打仗,孔祥琪堅守的,是「理性防疫宣教士」的崗位,挽起袖子忙著打字、拿麥克風,打的是協助人民理性防疫的資訊戰,而這場仗,目前還沒有看到終點的一天。



    作者:賴若函  文章出處:Cheers快樂工作人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張佳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