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起,國內疫情拉警報,短短四天本土的確診案例連續超過雙位數,確實讓許多民眾擔憂身為全球抗疫上半場模範生的我們,會不會在最後一哩路上功虧一簣。台灣這次社區感染的擴散,主要從「人與人連結」的個案開始向外迅速擴大,擴及雙北與高雄等地,引起民眾緊張焦慮,而疫苗施打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大多數醫院預約門診都已額滿,但疫苗安不安全、有沒有副作用,似乎仍是某些民眾心中跨不出的檻。
其實,身邊多數人對疫苗有誤解,以為施打疫苗就是不會染疫,因此將注意力集中於保護力上面,但事實上,疫苗的施打最重要的應該是減少重症發生的機會。
一般疫苗的效果可分為減少重症發生的利己面,以及減少病毒傳播的利他面,雖然疫情控制仍與各國政策、病毒變異株等因素有關,但施打疫苗能降地患者死亡和住院的效果,不僅對個人、也對維持醫療體系運作相當重要。
根據幾個大規模施打疫苗的國家研究發現,在完整施打AZ疫苗後,防重症住院的能力達100%,相較於輝瑞的89%還要好。簡單來說「輝瑞在阻斷傳播的效益比AZ好,但AZ對於減少重症住院的效益更佳」,面對全世界的流行病毒,很難做到完全防堵,我們不怕染疫,怕的是染疫後的重症風險無法掌握。
台灣現階段在接種完疫苗後,都會有近半小時的觀察期,而個人身體的不適感,大多是接種部位紅腫及24到48小時左右出現輕微發燒狀,和我同時完成施打疫苗的朋友,也都在時間一過後又是生龍活虎。
我認為AZ疫苗並沒有想像中恐怖,許多的恐懼來自於資訊的落差,或許我們太常因為外在資訊的傳播,而忽略了思考的本質,當一款疫苗施打幾億劑後的出現的百起不良事件,我們常常著眼於分子,而忘了分母的存在。
施打疫苗確實是每個人的選擇,但讓身體免疫系統先認識病毒,其實更是保護自身的一大關鍵。加上各國疫苗開打,緊接而來的國際邊境開放,若國內整體接種率仍未提升,不僅國門要開很難,國人體內無綜合抗體更將成為高風險群。
面對新冠病毒狡猾的變種,傳播力較以往提升之下,全球疫情持續燎原,而台灣抗疫的下半場該如何打好,我想我們該更加戒慎但不要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