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台北市推動雙語教育下的教甄奇觀(上):藝能科教師的英語比藝術專業重要?
沒想到昨天針對雙語缺額的PO文會造成那麼多關注,我和教育局後來有溝通了解更多缺額背後的原委,基於實事求是也分享讓大家知道,但我也會補充我的個人看法:
1.缺額是各校報出來的需求,不是教育局的決定,原本各校報出來的科技、體育、藝能科等雙語需求比現在還多,經協調後才降到60名。
我的看法:
雖然缺額是先由學校提報,但學校大多是根據各自的學校發展、招生亮點、校際競爭、員額編制、少子化下的生存...等個別需求來提報,不會(也不需要)去考量整體缺額對全市的雙語教育會造成甚麼效應,無可厚非。當各校都突然迫切渴望藝能科雙語師資時,其整體影響和衝擊,應該還是要由教育局來評估跟決策,而不是基層學校的責任。
2.教育局很了解雙語教學還是要以本科專業優先,而不是英語優先,因此在培訓和甄選等過程,都會努力把關,務求不致影響各科的教學專業。
我的看法:
支持,希望教育局能多結合各學科本科的教學專業資源(尤其是實務專業),來研究如何推行雙語教學。
3.教育局不是只從教甄去充實雙語師資,也努力從鼓勵現職教師、現職代理教師經培訓後可直接擔任雙語教師...等多元管道來培育師資。
我的看法:
除了努力培育師資,我更建議多從學生的角度,研究和評估「學生」是否需要、在那些方面需要、如何需要雙語教學,我會更想看到教育局訂出來的雙語師資培訓和教甄資格,是有根據地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評估後的結果。
4.教育局並非要求教師進行太專業學術的全英語教學,還是要以學生能吸收為準,從教課過程中融入簡單的英文來開始即可。
我的看法:
同第二和第三點,如果能有更完整的以本科專業出發、並以學生為中心的評估和研究後,再來訂定雙語師資的資格條件和推動方式,也許會更讓大眾安心。
過去我們在師資培育階段,都要先學習教育專業科目、研究學科教材教法、開發課程並進行小規模試教、再通過實習與甄選後,才能一步一步開始擔任老師正式教學,雙語教育是否也應多參考這樣的過程呢?「教藝術」跟「會英文」是兩件事,「一個老師用中文教藝術」、「一個老師用英文教藝術」、「一個老師用雙語教藝術」、跟「兩個以上老師協同用雙語教藝術」在教材教法上也都是完全不同的事,我建議至少應針對不同情境,小規模開發教材教法並試教、修正、評估,再考慮全市是否適合立即大規模招聘藝能科雙語師資實施雙語教學,至於很多朋友質疑的為什麼只在藝能科實施? 教育局也知道現實因素,但這又涉及更廣泛的科科是否等值,以及社會對於藝術價值觀的判斷問題了。
其實教育局推動雙語教育的出發點,完全是基於單純的教育理念,不過我也有跟他們溝通,有太多政策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但參雜各種現實因素後,往往最後執行起來都會偏離初衷,造成負面的結果,教育局也很理解,並且會更謹慎關注這個效應。
我個人完全不反對雙語教育,甚至自己也希望提升英語能力,不過還是希望能像我前面說的循序漸進。但以上都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不代表正確,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文章出處:傅斌暉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