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施路易(Ludvig Löwemark),自2013年開始研究台灣北海岸野柳到八斗子一帶,擁有2000萬年歷史的沉積岩。施路易發現,這些沉積岩內有多達319個淺海巢穴,是「新屬種深居彎型生痕化石」(Pennichnus formosae)。
「生痕化石」係指,生物在底質活動時遺留的痕跡並且在地層中保存成為化石。從地球上有生物以來至今的海洋、陸地、湖泊與河川等各種環境的岩層中都可以發現生痕化石。
施路易表示,這些巢穴的形狀像英文大寫字母「L」,上部分是垂直的,下部分開始水平延伸,恰似倒過來的漏斗,橫切的話會出現「羽毛狀」的構造,全長約2公尺、寬3公分,施路易及其團隊猜測,這應該是博比特蟲(Bobbit worm)的家。此外,根據巢穴大小判斷,博比特蟲是身長2公尺、寬度直徑2至3公分的巨蟲。
目前,施路易期待可以在洞穴中發現巨蟲化石,或是獵物殘骸。另外,他們也猜測這個洞穴很有可能是以同樣覓食方式的掠食性蠕蟲製造而成,然而一切都還要透過更多研究才能確定。
博比特蟲是世界上最長的多毛類動物,牠們生活在溫暖海域,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底沙礫之中,只露出上半部捕捉食物。
博比特蟲是非常兇猛的掠食者,以小型蠕蟲和魚類為食,牠們利用5個觸鬚感知獵物,並用十分鋒利的下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獵物拖進沙礫下的巢穴,最後一分為二吞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