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司令部今(9)日證實,為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連四周在高雄左營軍區,傳授國軍有關突擊舟、快艇滲透的作戰課程。其實,美方除了在人員操演訓練上提供協助,近年來也不斷改變對台軍售策略,這其中可能代表什麼意涵?
圖為美國海軍。(圖片來源/截自美國海軍 U.S. Navy 臉書粉專)
美國國務院 3 日宣布,同意出售台灣 4 架 MQ-9 無人機以協助增進台灣防衛能力;在此之前,10 月 26 日已允許對台出售 100 枚魚叉海岸防禦系統(HCDS),10 月 21 日也允售台導彈導彈、火箭和傳感器等,該筆軍售預料可維持海軍未來 9 年的艦艇彈藥需求。
高密度、接連 3 周的三項軍售案,再加上過往三年多來幾項軍售,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上任以來已對台推行 10 次重大軍售案。美媒《美國之音》就分析,美國政府視台灣為亞洲盟友鏈中的一員,且在必要時能藉此反擊中國的擴張。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10 月出席公開活動時提及,「台灣需要開始考慮一些不對稱和反介入區域阻斷的策略,真正加強自身能力,已阻止中國採取任何形式的兩棲入侵、灰色地帶行動。」《美國之音》解讀,歐布萊恩在暗示台灣應為來自中國的入侵做好準備。
報導提及,先前曾有美國智庫的研究報告,稱前兩任美國總統任期內,之所以經常推延或終止軍售,就是美方擔心對中關係或台灣的政治分歧。面對現今美國隊台軍售更加常態化,《美國之音》引述夏威夷「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資深研究學者饒義(Denny Roy)的說法,他稱「許多美國官員努力讓美對台軍售例行化,以便有穩定的武器輸送渠道,不需每筆交易需長期累積,導致每一、兩年都得與北京發生重大的攤牌事件。」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Alexander Huang)則對《美國之音》分析,表示部分美國政策制定者把軍售視為「將台灣變得強大,能減輕美國負擔的一種方式」。而黃介正說明的,則是若台灣遭受攻擊,美國考慮動用軍事力量保台的情況。
現今美國媒體多報導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當選美國總統,面對外界擔心拜登上任是否會影響對台軍售案,學者認為既有的軍售項目不會改變。
根據《中央社》報導,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認為,因川普上任以來的 10 次軍售對台來說已是一大筆預算,未來軍售項目應不至於有太大變動;再加上美國想重返亞洲,未來台美軍事交流應是「川規拜隨」。
林穎佑提及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不同的對台軍售風格,「民主黨可能不會像共和黨一樣賣這麼多傳統武器給台灣」,未來可能會把些許方向轉至防範假訊息、資訊戰等合作;林穎佑還認為即便拜登當選,也不會改變印太戰略(台灣是印太戰略的一環),相反地,拜燈會更強調多邊關係,強化與各國的合作,而不是採用自由航行等強硬的軍事行動。
更多太報報導
「有台灣的 WHO 會更罩」日內瓦人上街舉牌,背後的「台灣」電車暖翻網友
丹麥水貂中招新冠病毒|政府下令撲殺 1500 萬隻!國外網友擔心的不是「病毒貂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