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眾聲視野|釐清台灣、中國的不同,才能讓口罩外交更有意義

    2020-04-13 10:33 / 作者 洪采姍

    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譚德塞,日前罕見點名台灣過去3個月對他人身攻擊,並且痛批長達三分鐘,引起我國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彈,外交部以及總統蔡英文都迅速表達強烈抗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台灣的關聯,在武漢疫情爆發前,最常見的新聞報導,則是每年五月間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台灣是否獲邀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台灣與其他會員國不同,因為只有聯合國成員有資格提出申請加入世衛。

    譚德塞日前於記者會上直指台灣對他長達三個月的人身攻擊。(圖片來源/Twitter)

    眾所周知,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過去兩個中國政府的爭執得到確認,北京政府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缺少聯合國的承認,雖然不影響國家的構成,卻直接衝擊國際地位,例如:全面退出國家身份為資格或門檻的國際組織參與。



    坦白說「觀察員」名義,就是在迴避中華民國的國家身份,避免國家參與國際社會時,強化主權國家的特性。聽起來或許弔詭,對台灣人而言,明明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為何無法參與國際組織,甚至加入聯合國。



    不少人直覺聯想至中國的百般阻撓,表面原因當然如此,有權決定發出觀察員邀請的人正是譚德塞。在其他國際組織中,中國也經常利用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不分大小強弱,一國一票。在集中票數搶下國際組織中重要職缺,附帶一提,世衛副幹事長也是中國人自己拿下。



    追根究柢無法參加的原因,依舊是北京政府與台北政府的代表權之爭,雖然中華民國看似不在爭取代表中國,但兩方法理爭議依舊存在,特別依照憲法,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範圍未定,倘若如國民黨主張包含中國,就是玩大風吹,兩人搶一張在聯合國席次的椅子;如民進黨主張剩下台澎金馬,就被指控為法理台獨。

    中國經常利用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在國際組織中重要職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實際上過去教育下醜化的台灣獨立,正是為了解決問題。國際法權威克勞福德曾分析台灣地位的特殊案例提及「台灣從未明白主張與中國的區別,所以台灣並非國家」。



    如果不自己說是台灣是國家,即便符合國家的基本,仍不被視為國家。而稱自己為另一個國家的政府,也同樣不被接受,不是單純用統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就可帶過。



    排除國族的政治問題。國際組織會員的繼承也非不可改變,同為身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印度分離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印度仍繼承印度的會員資格,巴基斯坦則以新國家身份成為會員國。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也沿用蘇聯席位,其他新國家則各自申請加入,台灣也曾有機會申請加入。



    近來因台灣捐助國際社會醫療物資,而有越來越多支持台灣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仍主張台灣以觀察員資格,參加世衛大會。平心而論,在台灣確認自己國家定位之前,其他國家愛莫能助,台灣可以幫助國際社會是好事,卻也必須要有認知,這些道德形象加分與國家間正式外交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作者:陳冠甫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email protected]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