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委陳柏惟第一次質詢過後,似乎也不意外,網路上開始出現「使用台語是否不夠尊重國會」的聲音,理由竟也跟30年前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
30年前,第一位把本土語言帶進國會殿堂的是戴振耀,致力於農民運動的他,長年生活在台語的環境中,對立法院這種「獨尊華語」的環境感觸最深,每當他開始講台語,那個從1948年開始當了近半世紀立委的萬年國會就會開始用拐杖敲桌子,一邊以濃厚的鄉音喊著「說國語!說國語!」
戴振耀也不甘示弱,同樣用他的「鄉音」拍桌大喊:「偶講的就速國語啦!」然後繼續用台語問政,這句「我講的就是國語」大概是戴振耀在國會中唯一使用的完整華語句子。
在立院時期,堅持台語問政的戴振耀,陸續請了同是立委的謝長廷及盧修一當華語翻譯,即使放到現在,都還有許多人會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但戴振耀要爭取的,是真正的平等、是每個族群都能以母語表達意見的權利。
因為他很清楚,所謂的「聽不懂」,不過是歧視本土語言的藉口,其實就是認定本土語言不該出現在國會殿堂──我根本不需要聽懂、甚至不想浪費時間在翻譯上。可以試想,如果今天有人在國會用華語質詢,被其他族群抗議「聽不懂」或要求翻譯時,那會受到什麼待遇?絕對是所有人都認定他們「應該要懂華語」或「浪費時間」。
30年前,第一位把本土語言帶進國會殿堂的戴振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講本土語言需要被翻譯時,是講的人在浪費時間;講華語需要翻譯給只懂本土語言的人聽時,是聽的人在浪費時間,這就是我們多數人的觀念不是嗎?平平都是法律定義上的國家語言,卻有這樣的差別待遇,難道沒有一點點歧視的意味嗎?
其實無論是戴振耀或是陳柏惟,接觸過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只要你尊重他的族群與文化,那無論你是什麼人、使用什麼語言,就算比手畫腳,他也會想辦法跟你溝通,但溝通應該是互相的,溝通的基礎,不該是強迫我使用你的語言。
當年,戴振耀在質詢行政院長郝柏村時,曾用台語講過為何他堅持以母語問政的心聲,他說:「郝院長,你在台灣住了40年以上,聽不懂台語,會不會感到痛苦?想看看,全台灣2千萬人當中,有5、6百萬的台灣人,到現在聽不懂、也不會講北京話,他們的痛苦又有誰了解呢?」
至今,30年過去了,這種痛苦有被了解嗎?2017年11月13日,當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在台上使用客語報告時,台下國民黨立委林德福依然提出抗議,理由一樣是「我聽不懂」,過了不到一個禮拜,11月19日,戴振耀病逝於高雄家中,享壽69歲。
更令人心寒的是,過去這種只會出現在威權體制中的歧視,現在也進入了一般社會,由於本土語言逐漸式微,越來越多從小習慣華語的台灣人,把華語當成這個社會唯一的標準,就像這次陳柏惟面對的質疑一樣,差別只在於,他們會懂得包裝自己的歧視,他們會說:「我尊重他使用母語的權利,但在國會殿堂上,還是應該使用大家都通得懂的語言。」
立委陳柏惟首次質詢,因用全台語,而換來「我尊重他使用母語的權利,但在國會殿堂上,還是應該使用大家都通得懂的語言。」的評論。(圖片來源/3Q 陳柏惟粉絲專頁)
說穿了,這個理由萬年國會的立委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
但「聽不懂」真的是我們可以要求他人、甚至侵犯他人權利的理由嗎?還是應該放下獨尊華語的觀念,去學習、去尊重、去體諒使用母語的人呢?這麼小的一個島,有這麼多族群的人,要一起相處這麼長的時間,難道還要繼續用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那套傳統,把所有族群都同化成漢族說漢語嗎?
互相尊重是一個簡單的原則,大多數人都懂,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一點都不尊重其他族群,只是自己沒有發覺。無論台語、客語或原住民各族語,他們的語言都曾在這座島嶼上欣欣向榮,如今卻在數十年「國語政策」後成了風中殘燭,面對這樣的華語受難者,我們是不是應該細心一點,更多的反省自己,而不是檢討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