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雖然四面環海,但過去卻長期缺乏統籌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的單位,直到去年(2018)成立了專責管理海洋相關事務的海洋保育署 (簡稱海保署),終於為臺灣海洋的生態保育注入強心針。為了有效施政,海保署在今年(2019)的4月22日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簽訂了合作備忘錄(MOU),連同海科館與自然科學博物館一同攜手合作,共同擬定保育計畫,打造友善海洋的環境。
海生館收容中心的收容池,也是受傷海龜暫時的家。每個池子都設有水管與石頭,讓海龜可以磨背,並持續注入海水,盡量讓海龜擁有舒適的康復環境。(攝影/雷思瑜)
此次協議中的合作項目之一,即為加強與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的合作。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創立於1997年,部分經費由農委會資助,目的為臨時收容被政府沒收的水生動物,當初也有收容擱淺鯨豚,但隨著組織改革,遂將鯨豚救援交由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執行,而海生館收容中心則以海龜救傷照護為主。2013年,收容中心協助農委會建立了一套「通報系統」,大大改善了海龜的救援通報速度,通報系統的完備除了可以更確切的紀錄海龜通報數量外,也可以做為各地政府在實施生態保育的方針。而海保署成立後,也邀請海生館李宗賢博士與相關單位進行多次討論,撰寫了《MARN救援手冊》,為海龜與鯨豚擱淺救援建立更流暢的程序。
當民眾發現擱淺生物後,只要第一時間通知海巡署(118),海巡署便會依照動物的情況填寫手冊中的表格,提供給地方政府與救傷單位參考。以海龜來說,海巡人員可參照簡易判斷說明及獸醫師建議來處理海龜。沒有受傷的海龜可就地野放,傷勢比較嚴重的海龜則需要被送到海生館或其他單位的收容中心,由獸醫師進行後續治療。
海保署與國內三大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共同推動國內海洋保育事務。(照片提供/海洋保育署)
海生館李宗賢博士表示,該通報系統建立後起了不小作用。經過政府單位對漁民們的宣導,愈來愈多漁民將誤捕的海龜帶進漁港交給海巡署。中央與地方政府藉由通報系統的整合可以彙整通報系統的資訊,讓獸醫師們能夠更準確的判別海龜死傷的原因,每年統計的數據更讓政府單位能夠分析哪些地方須加強宣導,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政府評估保育效果,並商討更實際的政策幫助海龜。目前每年通報數量平均是180隻,而被送至海生館的海龜則大約有20多隻,目前進到收容中心後的存活率約有八成左右。
除了替擱淺動物建立完整的救助流程外,在簽訂MOU後,收容中心將作為海保署的後援機構,當他們在遇到需要救援的情況時,能夠隨時隨地提供諮詢。此外,也會協助海保署辦理相關研習課程,並替各縣市政府的獸醫師及保育人員提供相關培訓,讓他們在未來遇到海龜擱淺時,可以第一時間到現場做處理,使救援行動更有效率。海保署在未來也會與海生館相關研究人員合作,將珊瑚、生態毒理研究知識等一併科普化,讓民眾能夠一同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
・只想在沙灘上漫步,結果遇到海龜擱淺怎麼辦?
不要慌張也別只顧著自拍!你可以手機直撥118給海巡署,就會有專業人員到現場協助。提醒大家不論這隻海龜是死是活,都請盡量不要動牠喔!因為海龜不管是哪種狀態,現場狀況都可以提供很多重要資訊,所以請讓牠保持原狀,交給專業的人來處理吧!
・受傷的海龜好可憐!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海龜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減少垃圾量啦!雖然因小型海洋廢棄物立即死亡的海龜很少,但小型垃圾卻會讓誤食的海龜長期營養不良。那些累積在體內的垃圾會壓縮到海龜攝食獲得的營養,久了就會變得相對虛弱,當牠遇到危難或在生病時,就沒有那麼多體力去克服,死掉的機率也會變大。目前收容中心也與海生館的生態毒理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希望進一步了解海洋廢棄物對海龜健康的影響。
資訊提供 李宗賢博士─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助理研究員
採訪整理報導 文─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文章出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奧秘海洋》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