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很多人想死,但諮商好貴」 ─ 關於貧窮、自殺與心理諮商

    2019-10-25 11:49 / 作者 洪采姍

    不知是巧合、季節變化還是社會氛圍影響,最近和自殺/憂鬱相關的新聞突然量突然暴增。甚至連首都市長都開始關心這件事。


    台北市長柯文哲近日在市政會議上說出的「自殺去河濱公園」、「不要在公寓裡自焚」引起失言風波。(圖片來源/截自柯文哲YouTube)

    或許你也對為何現況如此,卻沒有足夠的心理衛生資源介入產生類似的困惑:諮商好貴似乎讓「窮人」沒有生病甚至是決定活下來的權利。最近熱門的電影《小丑》中,也無巧不巧地提到這個議題。



    身為第一線與自殺高風險案主工作的心理師,我想針對這個主題與你分享我的觀點。

    (圖片來源/截自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YouTube)

    諮商真的很貴嗎?

    諮商收費合不合理是很大的題目,網路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文章與討論,在這就不細談,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但如果用1對1家教 + 場地費 + 案主有風險時需立刻有人可連絡的行政成本框架來思考,我認為目前心理諮商的收費非常接近心理師、機構、場地都拿到合理報酬的成本價。



    也因此,諮商看起來「很貴」的問題點不是收費太高,而是心理諮商沒有健保 ─ 只能自費所以看起來很貴。基於這個脈絡,用自費醫療的觀點來檢視:社經地位不要到差,就算是收入平均水平的人也傾向不使用自費醫療,但仍會有些健保補助的基本方案。(像我照胃鏡就沒加錢XD)



    以心理衛生資源來說,就是免費的協談或自殺防治專線可達到類似的基本照顧,而非心理諮商。


    24小時自殺防治專線(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系統如何幫助這些人

    好,就算諮商沒有太貴,但這些人就是沒得諮商啊!



    這裡要和大家建立一個小觀念:想自殺是連續的過程,讓想死的人心情平復和處理心理困擾其實是不同層次的。「心情很差」和「真的會死」間也有不小的差距。

    以「從想自殺的狀態平復」來說,是否受過專業訓練其實影響不大。



    只要是「人」持續和當事人說話、有連結,都或多或少能提供自殺/自傷者協助。在這個「想死衝動」的激發狀態下,就算是由諮商心理師談話也是和其他一樣以平復情緒為主,在激動狀態下是無法進行深度會談的。



    這也是為何我們不會說免費的協談或自殺防治專線在系統中「沒用」。兩者責任不盡相同,以這個架構來說,光有人24小時待命就對自殺防治有很大的幫助了(就像健保藥)。系統提供資源的立足點會是希望案主活下來,而非包下他所有的心理困擾。



    我是與自殺高風險案晤談的第一線工作者,針對有自殺意圖或高風險的案主,除了最基本的「有人聊聊」外,政府其實是有提供案主補助進行心理諮商,也是機構的主要案源。(各地補助方式可能不同、詳情請洽各地心理衛生中心)

    所以困住他們的是?

    根據上面的討論,要讓大家都快快樂樂確實不可能(要選總統可以考慮這個政見),但如果要讓需要幫助的人「從想死的衝動平復」─ 也就是所謂的「自殺防治」,就算社經地位不佳,其實仍是有堪用資源的。(當然有些極端特例,例如強烈的身體病痛,心理衛生資源可能就幫不上忙)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諮商費用固然是個門檻。但更多時候困住類似案主的,其實是他們沒有足夠資訊或獲得資源的管道,加上這類案主的成長過程與生活經驗使他們不太會爭取這些資源,或者不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因而不願意投入諮商。



    實務上,社工常會提供他們資源或轉介來談,但進案的比例通常不會太高。


    算了啦、沒用啦、我不值得...


    另一個層面則是就算來諮商,身處的環境沒有變化,案主改變空間也會很有限。就算療程是有效的,回到他們的系統中可能又會復發或產生新的問題。



    也因此,最深層的原因還是社會系統、社會階層 (教育、生活方式、因應挫折的習慣模式) 與環境等因素,自殺常常只是這些因素的延伸/表現,而這些因子很多時候會減低他們求助的能力和意願。



    另一方面,目前大眾心理衛生教育不足,民眾多還停留在諮商是「有病才要去」,也不習慣求助心理衛生資源。連所謂的「一般人」都不太有意願前來諮商,更何況是這些從沒有接觸過相關資訊的甘苦人。



    而這些因素反而都比諮商收費高低有著更決定性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Pixabay)

    這篇文沒有花篇幅討論心理諮商收費到底「貴不貴」,但我試著把影響低社經地位的高風險案主來談的因子放到合適的位子。



    如果我們不能看見潛藏在問題背後的更大原因,把目光放在其中的一個因子,反而不能對症下藥,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

    作者:林士傑諮商心理師 出處:Medium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