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土城區恩樺醫院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開診首日狀況。李政龍攝
衛福部2日起在六都試辦「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CC)計畫,上路首日即發生有奶奶帶孫看病被告知「沒兒科」。衛福部長石崇良對此回應,UCC設計初衷是要能同時提供內科、兒科與骨外科服務,但考量試辦初期就診人數仍不確定,未強制要求醫院三科醫師全數到位,後來討論「只要內科具備兒科診療能力即可」。對此,兒科醫師洪華希直言,兒童與大人的診療大不相同,國外的兒童醫療都在進步,反觀台灣卻想走回頭路,讓人相當無奈。他並提醒家長必須警醒,如果UCC找不到兒科醫師,那應該優先考慮急診科醫師、家醫科醫師。
洪華希醫師3日在「肚肚醫師-洪華希 兒童腸胃科」臉書專頁分享
《太報》11/2報導,對於UCC未設置兒科感到憂心,他直言:「兒科是不是快要全劇終了?」洪華希說,一早看到許多兒科醫師轉發這篇新聞,他先回顧歷史文獻指出,兒科在台灣進展了百餘年才走到今日,沒想到卻從新聞看到UCC決議「讓內科醫師來替兒童看診」。
洪華希說,每次參與研討會,都看見國外的兒童醫療都在進步,反觀台灣卻在退步,真讓人心寒,然而兒科醫學會會不會出來替兒科的專業發聲,維持兒科僅存不多的尊嚴?尚未知道。
洪華希強調,必須提醒家長,大人會自己描述症狀,孩子不會;許多藥物大人能用,孩子不行;許多藥物大人固定劑量,孩子不是;許多報告大人有固定標準值,孩子則跟據年齡變化;孩子心跳,血壓,呼吸頻率,生命徵象也都和大人完全不同,開不適用的藥物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嚴重副作用。
洪華希憂心,錯誤判讀孩子報告,會延誤治療時間,若認為孩子只是小感冒,結果已嚴重肺炎缺氧要住院。他直言,這些問題臨床上都遇過,而UCC說的「具備兒科診療能力」如何定義沒人知道,所以「家長自己要警醒」。
洪華希並在最後說:「術業有專攻,台灣卻想走回頭路,無奈。」他並補充說明:除了兒科外,台灣唯二在訓練過程還會到兒科受訓的,只有急診科跟家醫科。如果UCC找不到兒科醫師,那應該優先考慮急診科醫師,家醫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