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投書/抗癌也要顧心!術後特別門診不只顧傷口,更幫你把心安頓好

    2025-11-02 15:44 / 作者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
    醫師建議,病友可透過溫和散步來放鬆身心,穩定情緒。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腫瘤治療成功是抗癌之路的一大步,但術後的心理調適同樣關鍵。隨著輔助醫學在腫瘤治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專家指出,術後的情緒管理對於患者的康復與生活品質提升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最近的一次醫師訪談中,長庚中醫部主任同時也是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澤宏醫師強調,術後患者常面臨各種情緒挑戰,如焦慮、恐懼、沮喪等,這些都是正常反應。良好的情緒管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復原,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以下是黃醫師提供的幾點重要注意事項,幫助腫瘤患者在術後更好地管理情緒

    接納情緒,允許軟弱
    術後感到焦慮或恐懼是正常的,患者應給自己時間去感受這些情緒,而無需自責。接納自己的脆弱是康復的第一步。

    積極溝通,尋求支持
    不要獨自承受情緒的負擔。主動與家人、朋友分享感受,或加入病友支持團體,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能獲得心理慰藉與實用建議。

    專注當下,減輕焦慮
    過度擔憂未來可能導致焦慮。建議患者練習專注於當下,透過深呼吸、冥想、聽音樂或溫和散步來放鬆身心,穩定情緒。

    設定小目標,重建掌控感
    從簡單的日常活動開始,如閱讀十分鐘或為自己泡杯茶。完成小目標能帶來成就感,逐步重建對生活的掌控感。

    醫師建議病友設定小目標,如閱讀十分鐘或為自己泡杯茶,建立成就感。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維持規律生活與興趣
    盡可能保持規律的作息與飲食,重拾過去的興趣愛好或培養新興趣,能轉移注意力,為生活注入樂趣與意義。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低落、無助的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並嚴重影響食慾與睡眠,患者應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這並非軟弱,而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黃澤宏醫師指出,情緒的起落是恢復過程的一部分,患者應善待自己,耐心陪伴自己走過這段調適期。術後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身體的復原,更關係到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透過適當的情緒管理,患者能夠更好地迎接康復之路,並重拾生活的希望與活力。

    因為在癌症的康復之路上,我們不僅要面對身體的挑戰,更要處理一場內心的風暴。正向、穩定的情緒,不僅是精神上的慰藉,更是對治療效果、生活品質乃至長期預後都有著深遠影響的關鍵力量。

    然而,許多病友與家屬共同的疑問是:道理都懂,但「保持好心情」談何容易?

    在中醫的智慧中,「情志」(情緒)與「氣機」(身體能量的流動)密不可分。癌症本身,以及手術、化放療等治療過程,會大量消耗我們的氣血與陰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這時,身體的虛弱很容易引發憂鬱、焦慮、恐懼或煩躁等情緒。

    反過來,這些不良情緒又會像一道無形的屏障,阻礙體內氣機的順暢運行,加重「氣滯血瘀」的狀況,使身體的修復更加困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幸運的是,我們並非束手無策。中醫提供了許多溫和、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斬斷這個循環。今天,我們將介紹兩種最容易上手的輔助方式即穴道按摩與食療方,它們能幫助病友與家屬,在家中就能進行「身心同調」,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第一帖:指尖上的平靜—穴位安神,疏通氣機

    穴道按摩是中醫的瑰寶,它方便、安全,病友可自行操作,家屬也能協助。按壓時,不必追求疼痛,而是以感到「酸、麻、脹」的舒適感為度。每個穴位可按壓3-5分鐘,每日進行2-3次。
    我們將穴位分為「核心安神」與「輔助調理」兩組:
    核心安神四大穴:情緒的「總開關」

    1. 神門穴(安神第一要穴)
    位置: 手腕橫紋,靠小指側的凹陷處。
    功效: 這是「心經」的原穴,是處理所有心神問題的首選。對於因焦慮、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心悸,按壓神門穴能快速「寧心安神」。

    翻攝自台灣護理學會、中醫護理委會衛教宣傳單張


    2. 內關穴(寬胸解悶,和胃降逆)
    位置: 手腕橫紋中點,往上約三指寬,在兩筋之間。
    功效: 屬於「心包經」。許多病友因焦慮或治療副作用(如噁心)而感到胸悶、心悸。按壓內關穴能「寬胸理氣」,打開胸口的鬱結,並有助於緩解噁心感。

    翻攝自台灣護理學會、中醫護理委會衛教宣傳單張


    3. 太衝穴(情緒的疏通閥)
    位置: 腳背上,第一與第二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
    功效: 這是「肝經」的原穴。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與情緒的舒暢度密切相關。當感到煩躁、易怒、壓力山大時,按壓太衝穴能「疏肝解鬱」,幫助釋放壓抑的負面情緒。

    翻攝自台灣護理學會、中醫護理委會衛教宣傳單張


    4. 百會穴(提振精神,升提陽氣)
    位置: 頭頂正中央,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 這是「諸陽之會」。對於治療後感到疲勞、情緒低落、頭昏腦脹的病友,按壓百會穴能「醒腦開竅」,提振精神。

    翻攝自台灣護理學會、中醫護理委會衛教宣傳單張


    第二帖:吃進去的溫柔—食療扶正,養心安神

    癌症病友的食療需以「扶正固本」為原則,在能吃得下、好吸收的前提下,輔以「養心安神」。

    百合蓮子湯(適合心煩、失眠多夢)
    做法: 乾百合15克、蓮子(帶心)15克、紅棗5顆,一同加水煮至軟爛。
    功效: 百合能清心安神,蓮子心能清心火。這道甜湯溫和,能緩解因心煩引起的睡眠問題。

    甘麥大棗湯(適合情緒起伏、時常想哭)
    做法: 浮小麥30克、甘草5克、紅棗10顆,加水煮30分鐘,去渣飲用。
    功效: 這是中醫經典的安神方,能「養心安神」,對於精神恍惚、情緒不穩有很好的安撫效果。

    玫瑰佛手茶(適合胸悶、常嘆氣)
    做法: 乾玫瑰花5-7朵、佛手瓜片3克(或陳皮2克),熱水沖泡。
    功效: 玫瑰花與佛手都能「疏肝理氣」,香氣宜人,能緩解因情緒壓抑造成的胸悶不適。

    玫瑰佛手茶示意圖。取自百度百科


    山藥粥(適合治療後疲勞乏力)
    做法: 新鮮山藥100克、白米半杯,同煮成粥。
    功效: 此粥品極易消化,能「健脾益氣」,體力是情緒的基礎,當身體舒適了,心情自然隨之開朗。

    最重要的提醒:愛與專業是最好的處方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每位病友的體質與階段都不同,在嘗試上述方法前,強烈建議先諮詢您的中醫師,制定個人化的調理方案。

    最重要的是,所有中醫輔助療法都是為了「輔助」正規治療,絕不可取代西醫的標準醫療。家人的陪伴、傾聽與支持,更是無法被取代的「心藥」。透過專業醫療的引導,輔以居家可行的自我照護,我們必能陪伴病友,更平穩、更有力量地走過這段康復之路。

    *本文由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授權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