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重兒童示意圖。取自iStock
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已突破3成,醫師警告,體重過重不僅恐導致性早熟、長不高,更會讓慢性病與癌症提早上身。由於兒童時期的肥胖大多會延續至成年,進而增加成年後肥胖與罹癌風險,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醫師邱巧凡指出,過去「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已被研究推翻。事實上,小時候胖,長大往往更胖,還會因骨齡超前、發育過快,錯過黃金成長期,反而長不高。德國研究就證實,肥胖孩子看似身高先衝刺,卻在10歲後開始落後,最終錯失正常的成長高峰;中國研究亦顯示,BMI每增加一單位,生長高峰將提早0.6至0.7歲。
肥胖除了限制身高,還會帶來三高、癌症風險、社交障礙與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邱巧凡提醒家長,以紀錄掌握孩子的成長,若發現生長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BMI超過第85百分位、4歲後每年成長少於4公分,或出現性早熟徵兆(如女童8歲前發育乳房、10歲前初經來潮;男童9歲前睪丸變大),務必及早就醫並對症治療。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蘇本華則強調,後天環境才是孩子長高的關鍵。現代兒少常見三大壞習慣,包含挑食、晚睡、運動不足,都會影響成長。她建議,飲食應均衡攝取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鋅與鐵,並搭配規律作息,把握晚間10點至12點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入睡;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以刺激生長板、強化骨骼。
蘇本華也提醒「減少壓力」與「定期紀錄」的重要性。壓力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而紀錄身高、體重與生長曲線,不僅能掌握孩子的生長速度,也能及早發現異常、及早就醫,提供醫師參考。「數據紀錄能看出孩子是否真的落後,也能找出影響成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