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美國總統川普的藥品關稅尚未公布,儘管行政院表示,美國主要關注是瑞士而非台灣,但藥界擔心長期恐衝擊原料藥供應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姜冠宇今(8/11)也表示,影響供應是長期危機,如果不作為,最先也衝擊最大的是「仰賴注射劑/裝置型製劑」與「治療時機緊迫與療效窗很窄(NTI)的族群」。
姜冠宇在臉書粉專發文,「藥品關稅確實會影響供應,是長期危機。」
他指出,美國市場若變貴或更「內向」,跨國藥廠可能優先保美國供貨、壓縮「小型市場」如台灣的配額。從腫瘤科靜脈化療與生物製劑來看,包含G-CSF支持治療,由於是冷鏈、注射劑、國際大廠配額制,小市場容易被延後出貨。
他進一步解釋,部分移植病人免疫抑制劑、抗癲癇、部分抗凝血、甲狀腺低下症用藥、胰島素等,換廠牌、改劑型都可能讓血中濃度忽高忽低,小小變化就有差,這就是療效窗很窄(NTI)的族群。
因此,對這類族群來說,突然停藥或漏藥,可能短期內惡化或復發。像台灣這種仰賴外來原廠供應的小型市場,萬一被排擠,就會造成可怕的影響。
另外,目前美國已把針筒、針頭、醫療手套、口罩等中製醫材的301關稅上調,會推升相關耗材全球成本與轉單,擠壓注射劑型藥品的交付效率與價格。
姜冠宇表示,日本也發生過學名藥缺貨事件,後來把多數NTI 與急救注射藥納入「安定確保醫藥品」優先清單,配合原料在地化補助、價格及採購與流通面的保護機制,韌性明顯優於2020年前。
台灣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是,日本許多常用藥、學名藥與部分原料藥都有國內生產基地,即使原料部分仰賴中國或印度,也會維持國內一定的合成與製劑能力。且法規集中、協調快,還有穩供獎勵,比較有戰略備藥制度。
姜冠宇再舉出,英國重視疾病篩選,因為基因庫資料足夠,正在進行部署,台灣雖有健保資料庫,可說是世界上試藥場域很完備的回溯資料庫,但因不如英國重視疾病篩選,很難為國人選藥,較為可惜。
「危機是一回事,但是應對得宜,就會是轉機」,姜冠宇指出,對於台灣這類較為小型的市場來說,應該還更需要所謂「精準選藥」的政策投資,包括減少很多臨床上不斷的經驗性用藥、治療,消耗很多藥物;同時可以做到供應鏈風險篩檢,預先選出等效性與穩定性較佳的2–3家適合台灣人供應商,缺一家時臨床轉換成本低,不用臨時找陌生產品,把穩供寫進合約。
姜冠宇認為,這些事若做能得好,台灣的小市場也能有大的韌性,甚至可以供應其他陷入困難的國家地區,希望未來能看到台灣有足夠動力推動精準選藥,提升韌性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