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兒少施暴父母5年暴增8成!有身心問題佔7成、母子衝突最常見

    2025-07-25 15:33 / 作者 游騰傑
    家庭暴力示意圖。翻攝pexels
    未成年子女施暴案件近年激增,5年內通報數量成長逾8成,背後多與身心障礙、童年創傷及家庭教養壓力有關。專家指出,未成年加害人有7成合併身心問題,且5成為「母子衝突」。衛福部呼籲,面臨這類困境的家庭儘早尋求協助,以及早連結運用相關資源,協助親子正向溝通,以避免暴力惡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自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Adolescent to Parent Violence,APV)通報案件從2,358件攀升至4,253件,五年成長逾八成。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其中2024年就有2,893名未成年加害人,對尊親屬施暴,這類暴力多非單次事件,傷害程度不亞於成人間衝突,若未及早處理,恐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

    張秀鴛舉例指出,一起桃園高職生弒母案件。該名學生因不滿被母親否定,在畢業前犯下弒母重案,經國民法官審理後被判處19年10月徒刑。調查發現,該名少年自幼罹患自閉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並曾被評估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父母卻仍以一般孩子的標準看待與要求,導致親子衝突不斷升高,最終釀成悲劇。

    她也提到,2019年震驚全台的台南玉井縱火案,同樣屬於典型的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事件。該名加害人自小抗拒管教,成年後依賴家人經濟生活,啃老未果,又因欲返道場遭拒,情緒失控縱火,造成憾事發生。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劉淑瓊指出,APV案件可以分為情境型、情感型、攻擊型與防衛型4種,也發現到,以情感型占5成最多,多與青少年情緒失控、童年創傷及身心議題相關,常是單向暴力,且難以預測。

    劉淑瓊進一步針對194件APV案件發現到,高達67.5%的未成年加害人具特殊身心狀況,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22.7%)、自閉症(17.8%)、具有自殺意念或行為(16.4%)等,以國小階段最為明顯。此外,逾六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童年逆境,包括曾受暴(33.8%)、目睹家庭暴力(14.6%)、其他創傷議題(15.5%)。

    張秀鴛指出,面對疾病標籤的污名與照顧壓力,家庭往往承受巨大壓力。尤其當未成年人出現暴力行為時,社會大眾亦將孩子的暴力行為,單一規則於孩子不遵守規範或家長教養失敗,使得這類家庭更加陷入羞於求助的困境。

    張秀鴛表示,面對未成年人身心狀況所引發的家庭風暴,需要跳脫傳統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二元框架,採用創傷知情與修復式的整合性介入視角,並積極引入跨專業資源,才能有效回應家庭所面對的多重挑戰與需求。

    《太報》關心您,勇敢拒絕任何形式暴力,求助專業人員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全國家暴專線:113
    ‧報警:110
    ‧線上通報:關懷e起來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