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寶林食安風暴】中毒案釀兩死、但也有人輕症返家 專家曝原因

    2024-03-29 10:32 / 作者 張羽緹
    公衛專家何美鄉在「新聞放鞭炮」節目指出,產生米酵菌酸的細菌對生存環境要求不高,必須盡快找出來源,才能防止其在台灣食物鏈、生態鏈擴散。擷取自寶島聯播網YouTube
    衛福部昨(3/28)公布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餐廳食物中毒事件,首名死者的檢體初步驗出台灣首見的毒素「米酵菌酸」,這一發現引起許多民眾的關注和擔憂。對此,公衛專家何美鄉上周玉蔻節目表示,雖然檢測結果顯示出毒素存在,但不必恐慌,並指出此事可能是一個局部現象,「我認為這是寶林獨有」。她強調,雖然這不會變成人的傳染病,但要留意毒素不要進到台灣的生態鏈中。

    對於患者的不同反應,有人症狀嚴重、有些人症狀則相對輕微,何美鄉解釋,可能是因為吃的量不同,或者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同;此外,菌的分布也可能不均。至於送醫但無法治療的患者,她表示,必須有足夠的證據,否則不應該輕易將醫師定罪。

    何美鄉今(3/29)日上午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廣播節目專訪,討論台灣近期食安風暴。她提到,這個菌種會在適當的環境繁殖,必須盡快找到毒素的源頭,以避免其在台灣的食物鏈、生態鏈中擴散。她也表示,雖然這是台灣首次發現米酵菌酸,但在全球範圍內,米酵菌酸汙染事件近百年來也有發生,並且曾在印尼、非洲、中國等地引起過類似的中毒案例。

    「我斷定米酵菌酸已在中國落地生根。」何美鄉表示,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該菌種在適當環境、酸鹼值合適就會繁殖,產生致命毒素,隨著21世紀國際移動頻繁,細菌也會往外散播,台灣爆發中毒事件,且已出現死亡案例,當務之急是找傳染源,避免汙染情況擴大。

    何美鄉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生長環境比較普通」,主要存在植物、土壤等自然環境中,可透過食物鏈汙染,且只要潮濕溫暖就會滋生、產生毒素。不過何美鄉也表示,「這並不會變成人的傳染病」,而是把毒素想成傳染源,有機會就會在土壤生長等,「不要讓該菌種進入台灣的植物生態鏈中。」

    雖然此事件引起公眾對外食風險的擔憂,但何美鄉強調,大家應該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不必過度擔心,因為這樣的事情是罕見的,現在看起來「是寶林獨有」,如果是寶林食材問題,毒素「應該還在廚房中」。對於事件本身也不應急著下定論。她建議,無論是在家還是外面食用食物時,都應該留意食物保存的基本原則,例如在2小時內食用完畢、妥善冷藏未食用完的食物等。

    張羽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