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平台、閱讀器競爭者陸續增加,台灣的電子書市將在2025年踏入下一階段。周永受攝
博客來、MOMO、誠品陸續加入電子書戰局,既有的樂天、讀墨、凌網等參賽者鬥志依然,台灣電子書在2025年邁入下一個階段,這個市場儘管只佔整體書市不到1成比例,對出版業卻提供更多可能性,但也有人擔憂未來當平台整合、出現獨大領頭者時,可能會透過強勢話語權影響出版社,此外站在讀者角度,則要擔憂競爭下若服務中止,購買的書籍都成一場空。農曆新年後,2025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上出現一名引人注目的競爭者。成立30年的網路書店博客來首度踏入世貿參戰,這也是他們自家電子書閱讀器首度亮相;博客來數位商機部經理闕奕婷受訪時說明,推出閱讀器除了因為博客來30週年,更是因為彩色閱讀器已經發展成熟。
往前望去,樂天KOBO、凌網HyRead、Pubu等電子書的攤位也擠得水泄不通,民眾爭相體驗各品牌最新的閱讀器,除了大小尺寸,彩色螢幕、防水功能也紛紛成為賣點。
博客來發表首部自家電子書閱讀器。周永受攝
這場競賽不只在展場進行。身為書店龍頭的誠品書店,在去年(2024)12月推出電子書城加入戰局,而近年在出版業引起風風雨雨的綜合電商MOMO,除了在2023接手台灣大哥大的電子書業務外,近期也開始推出自家閱讀器預購,在網路社群上引來不少好奇聲音。
走了超過10年,台灣的電子書發展即將邁入下一階段。
佔比不到1成但有前景 「紙電同步」已成業界常態電子書的發展,最早由亞馬遜在2007年推出Kindle閱讀器,國際數位出版論壇(IDPF)也在同年提出epub統一格式,而台灣在2010年前後,除三大電信業者皆推出自家電子書服務外,HyRead、Pubu、讀墨電子書紛紛成立,2016年樂天電子書進駐,博客來則在2017年開始販售電子書,期間各家平台也陸續推出自家閱讀器,有的是僅能使用本身平台、商城的封閉式閱讀器,有些則是使用Android系統,可以閱覽各家書城的開放式閱讀器。
台灣電子書產業相關事件時間軸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政岷分析,台灣電子書近10年來的成長,第一階段來自於上架產品變多,再者是平台增加,後來是閱讀器的進步,而電子書儘管佔比不大,但其實每年都有2位數成長,非常可觀,現在生態已經慢慢翻轉,以前很多人堅持要紙本書,如今越來越多接受電子閱讀,這也可以補起一部分書市減少的衝擊。
根據財政部營業額資料,數位書籍佔整體書籍銷售額儘管近年呈增長態勢,但至2023年仍僅佔4.51%;文化內容策進院則統計2021年為5.69%,各家數字略有差異,但始終不會超過1成。
電子書佔全體書籍銷售額比例
而出版社的態度確實逐漸轉變。2021年後圖書免徵營業稅政策上路,出版社開始願意為電子書申請ISBN,當年度共有1萬7453筆申請,來到2023年已經有2萬3473筆申請,逐年增加。趙政岷指出,過去還會面臨是否要做、誰來做電子書的問題,但如今紙電同步發行已經是出版基本型態。
歷年申請ISBN出版品數量
網路世界策略靈活 出版人樂觀擁抱更多想像而對於雲端的圖書世界,出版人們也有更多期待與想像。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林彥傑預估,這一次的發展,主因是彩色閱讀器發展成熟,更可以呈現童書、圖文書等,而他預估,未來電子書會有更多不同於紙本書的出版模式跟行銷手法,比如一本書會有各種組合、拆裝,像散文集就可以拆開來銷售,或外國作者給當地讀者的一段專屬語音等。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則認為,電子書通路增加,出版策略也會跟著增加,像有些書紙本未必有辦法獲利賺錢,就能先透過電子書測試市場、調整方向,最後才出版實體,選擇增加對消費者、通路都有好處,而且實體書的字體大小固定,許多讀者其實覺得不夠友善,反倒電子書可以自由調整字體,「現在最重要是讓大家有更多選擇。」
如今紙本書已經不只是讀者的唯一選擇。周永受攝
通路坐大後恐握話語權 出版人指企劃力成出版社生存關鍵奇異果文創創辦人劉定綱則認為有隱憂,未來電子書市場假若成長,平台變得更強勢後,甚至可以略過出版社,自行找創作者提供內容,成為企劃發動端,對出版社的挑戰就是必須更重視企劃能力,過往出版社的專長是做書,但電子書有免費閱讀、付費連載或訂閱制等不同形式,出版社、編輯的核心能力會變成企劃,而不再只是校稿、排版、美編;對此,或許小出版社更有機會改變,一方面因為要轉型求生存,另一方面也是比大型出版集團更有靈活性。
汪達數位創辦人董福興也認為,目前各個平台仍在競爭階段,是平台要爭取出版社上架書籍,然而若是經過幾年後,出現單一較大的平台,他們就會對內容有更多話語權,甚至變成出版社不得不爭取上架,「這是出版社必須要去思考的事。」
出版界認為,電子書上可以嘗試更多不同的出版與銷售模式。周永受攝
平台競合恐有傷亡 讀者最怕權益成犧牲品平台端未來會出現這樣變化嗎?董福興便認為,快的話,1、2年內就會看到整合端倪,過去認為電子書沒有物流、倉儲成本,但其實也要負擔雲端空間、開發閱讀器、維修服務等經費,其實獲益都很有限,而事實上像日本除了KOBO、亞馬遜等大型平台外,過去也有許多本土廠商,但到了2015、2016年都陸續關門,台灣也可能出現類似局面,這就會讓讀者感到不穩定性。
平台、服務停止營運的擔憂,近期在讀者心中變得更立體。
過去,部分平台開放用戶下載DRM加密檔案,是具有防拷貝、複製等限制的電子檔,但後來有出版社因擔憂盜版而中斷下載,如去年底《張忠謀自傳》因出現盜版而停用便是一例,或長鴻出版社在11月喊停開放DRM下載也引發讀者焦慮;擁有《我獨自升級》、《驅魔麵館》等人氣作品的韓國漫畫平台Kakao WEBtoon則宣佈將於今年11月停止台灣服務,更往前還有Line Manga於2020年收攤的案例,都讓讀者無法再閱讀已購買的內容。
業界認為,接下來1、2年產業版圖就會有所變動。周永受攝
「最後結果是台灣人不相信了。」董福興認為,電子書在目前競爭下,讀者也會預期最後有幾家會面臨整併,所以可能採取觀望態度,也可能改選擇使用開放式閱讀器,而對此他則進一步指出,閱讀器賣得好跟電子書賣得好是不同的事,有些使用開放式機體的人,可能只會用圖書館借書,甚至是下載中國的網路小說或盜版,對閱讀有幫助,但對出版業未必有助益。
折扣戰重蹈覆轍?出版人:介面順暢、推薦商品才是決勝點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博客來、MOMO都曾因爲了搶客而下殺紙本書折扣,在前幾年引起書店、出版社聯合抗議;當戰場轉移到雲端世界,折扣戰會重蹈覆轍嗎?
跳脫實體書頁後,出版業在雲端的發展也值得關注。周永受攝
林彥傑則認為,電子書的決勝關鍵不是折扣,是平台服務,比方說介面流暢與否、閱讀器的使用體驗,及平台的購書推薦等,而對擁有其他集團服務的平台來說,未來趨勢是串連會員資料提供服務,像對電商來說,就能預測買日檢參考書的讀者對日本文化有興趣,因此可以推薦日本相關的其他商品,會員資料就是最大的資產。
陳夏民則認為,有些出版社不願意被賤賣,售價低於一定標準就不接受,有些人願意先低價吸引市場,關鍵還是要依靠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