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誰的400年?台史博1624特展3亮點 重現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2024-02-08 12:00 / 作者 吳尚軒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1624特展,期盼展現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吳尚軒攝
    時序邁入2024年,當台南市慶祝熱蘭遮城於1624年落成、建城400週年的時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展開「跨1624:世界島台灣」特展,除了遠從荷蘭、日本借來豐富的館藏,呈現出海洋台灣與世界的互動外,更別具匠心在展覽中傳達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

    1624年是荷蘭人登陸安平,並興建熱蘭遮城的年份,如今400年過去,1624特展已從2月1日正式開展,將延續到6月30日。策展人、台史博研究員石文誠表示,最初接到策展任務時的想法,其實是想「挑戰1624」,幾經討論後才決定以有超越意涵的「跨」為展覽名稱,展現出beyond、transcending等意向,「目的是從16、17世紀海洋跟文化的歷史來看,台灣早期跟世界的連結是什麼?」

    1624特展展出許多珍貴史料、文物。吳尚軒攝


    亮點1:科技裝置結合古畫像 歷史風貌活躍眼前

    從2024年要詮釋1624年,過程裡少不了科技裝置的融入。本次展覽入口處以巨幅電子螢幕播放電腦繪製的浪潮,而上頭奔騰的波浪,是透過在台灣四周海洋收集的潮汐數據生成。

    螢幕上的波浪,是透過實際的潮汐數據演算生成。吳尚軒攝


    展場中除了實物展品外,也將過去歷史上的人物肖像,打造成宛若《哈利波特》魔法畫像般不斷移動、變化的裝置。包含來自日本松浦史料博物館收藏的的《外國人之圖》,記錄了16、17世紀來到日本平戶的各國異人;台史博館藏《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官服像》,則紀錄巴宰族頭目潘敦仔因協助清政府平亂,而受封官職的畫像。

    展品《外國人之圖》是結合科技呈現,會不斷變化。吳尚軒攝


    展品《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官服像》結合科技裝置,會俏皮地動作。吳尚軒攝


    亮點2:借展困難重重 日荷重量級展品首度在台亮相

    而做為400年特展,此回有不少首度在台亮相的重量級展品,比如來自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南蠻來朝圖屏風》。日本16、17世紀時,將遠渡重洋而來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洋人稱做南蠻,據聞從豐臣秀吉時代開始,便由畫師以南蠻船入港、南蠻商人帶著奇異商品等主題進行創作。

    石文誠說明,此次展出的屏風在台灣是首度展出,南蠻屏風在日本是重要文化財,類似於台灣的國寶,平常也不會展出,是存放於庫房保存,要借展必須經過重重程序,也要日本文化廳核准才能放行。

    《南蠻來朝圖屏風》中,也可見到當時存在黑奴。吳尚軒攝


    石文誠解釋,過去日本貴族、上層階級常請繪師來繪製屏風,由於都是大戶人家,因此用料往往不惜重本,用色華麗、金光閃閃,而從圖中也可以看到除了天主教傳教士外,同行還包括黑奴,可以看見當時歐洲國家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建立奴隸制度的樣貌。

    另外一幅焦點展品,也是首度在台展出的《荷蘭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受洗圖》,該圖描繪了荷蘭牧師尤紐士(Robertus Junius)於1629年至1643年來台傳教期間,為西拉雅蕭壠社人受洗的情景;尤紐士是第二位來到台灣的新教牧師,也是在福爾摩沙停留最久的傳教士之一,曾為超過5000名原住民受洗。

    《荷蘭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受洗圖》是17世紀罕見出現台灣原住民族的油畫。吳尚軒攝。


    石文誠表示,這幅作品是罕見在17世紀的油畫出現台灣原住民,主題呈現原住民改宗的過程,然而改宗是荷蘭人的觀點,從原住民族來看,其實背後有「一手槍砲、一手聖經」,他們可能是在荷蘭人威脅利誘下,才慢慢改宗,而且甚至在此之後仍沒有放棄原有的信仰。

    另外一幅重點展品《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是清帝國標記原、漢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不僅展出文物,也結合科技互動,可以透過裝置移動,觀看各地過去曾發生過的故事。

    這張2017年才首度曝光的地圖,是已故旅法學者兼畫家侯錦郎在巴黎的舊書攤中找到,幾年前由侯錦郎妻子侯美智帶回台灣,並在學者周婉窈牽線下,最終才落腳於台史博。石文誠表示,目前也希望將此文物提報為國寶。

    《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結合科技裝置,可以察看各地的歷史。吳尚軒攝


    亮點3:誰的400年?多元史觀再省思

    特殊的是,此次在主展場外設立的1624歷史教室,其中一部份是邀請前故宮院長吳密察、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台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李毓中,以及西拉雅族文史工作者段洪坤5位文史工作者的錄音,談如何看待1624年開始的這段歷史。

    段洪坤便在錄音中表示,台南歷史不是只有400年,在這之前西拉雅人已經存在,荷蘭人的到來,反倒是西拉雅族人顛沛流離的開始,不該只是漢人思維地辦活動,「必須是要反省,不能只用主流族群的視野,以刻板、歧視角度看所謂被漢化的民族。」

    展場外的歷史小教室,則呈現不同史觀對同一時期歷史不同的詮釋。吳尚軒攝。


    展場外的歷史小教室,則呈現不同史觀對同一時期歷史不同的詮釋。吳尚軒攝


    對此,石文誠指出,他認為教育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在展覽裡設計了可以運用的教學資源、歡迎國高中老師合作外,也希望一般觀眾看到這些問題時,可以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歷史課題,尤其實從外來者殖民角度建立的觀點,「我希望能對台灣史有些重新的看法跟理解。」

    石文誠表示,尤其像在談17世紀的荷蘭時代時,是否都只注意到台灣開始跟大航海時代連結,「但卻忘記了荷蘭是來殖民、管理的呢?」他認為仍舊應該提出這樣的揭露跟反省。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