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紅姐」事件近期引發大量討論。翻攝自微博
中國南京近期傳出「紅姐事件」,一名38歲焦姓男子化名「阿紅」偽裝成女性身分,外傳曾與1691名男性發生性行為,部分人即使已察覺他的真實性別,基於「來都來了」心態仍選擇留下。「來都來了」一時之間成為網路熱門金句,諮商心理師張宇傑就以此分析,多數說出這句話的心理狀態。
據中國媒體報導,焦男利用濾鏡、假髮及變聲器營造熟女形象,並以「免費服務」吸引男性見面,性服務不以金錢作為交換,只要求對方攜帶水果、飲料或衛生紙作為見面禮。因有相關影片流出,「紅姐」本人疑涉暗中錄下性影像並販售牟利而遭調查。
中國《法治日報》報導,截至目前已有3名男子驗出HIV陽性,不過,尚無明確證據證實與本案直接相關,焦男本人也未被證實感染HIV。網路上瘋傳,曾有和焦男見過面的男子在過程中就發覺對方其實是男性,但「來都來了」仍決定「迎男而上」,還被紅姐嫌棄「你太臭了」。
「來都來了」瞬間成為網路熱門迷因,諮商心理師張宇傑從心理層面分析指出,這句看似無關痛癢的口頭禪,其實隱含多重心理壓力與情緒機制,其中可能涉及「沉沒成本謬誤」,也就是人在已經投入某些資源後,即使發現狀況不妥,也會傾向繼續投入,避免承認自己「看錯人」、「做錯決定」。
此外,在某些群體文化中,離開或拒絕可能會被視為膽怯,為避免被嘲笑或標籤為「懦弱」,當事人寧願留下,也是一種社交壓力下的選擇。張宇傑指出,這也是「羞恥感」的自我防禦機制,用「來都來了」作為心理緩衝,逃避內在的不安與否定感。
張宇傑指出,在情緒匱乏、渴望被理解的時代,人們可能為了短暫的陪伴與關心付出過高的心理與身體代價;「紅姐事件」不是單純的性欺騙,而是涉及被看見、被需要的渴望,凸顯了社會中孤獨與心理支持的不足。
張宇傑呼籲,大眾在面對此類事件時,應停止轉傳相關影像,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影片裡的每一個人都仍是人,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一種加害行為」。
他也建議,當面臨渴望關心與陪伴的時候,民眾可以先問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性、是安全感,還是被理解?」能夠誠實回答這個問題,是守護自己心理健康與人際界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