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以新創公司為主要客戶的矽谷銀行(SVB),10日在不堪擠兌下宣告結業。存款戶過度集中在大型客戶手中、資產過度集中於固定利率美國公債,這些都是造成矽谷銀行快速覆滅的原因。《金融時報》報導,這些原因凸顯出利率快速上揚對銀行業帶來的威脅,但矽谷銀行有著風險因素特別集中的特性,其他主要銀行可望免於這樣的結果。「雷曼時刻」可能不會由矽谷銀行倒閉引發。
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掌舵美國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銀行家貝爾(Sheila Bair)說:「我不認為這會重演2008年的事件。」但她指出,矽谷銀行的倒閉,凸顯出銀行倚賴未保險存款的風險,以及就算是看似非常安全的資產,像是美國聯邦政府公債,在利率急升時也會大舉跌價。
矽谷銀行第一大致命傷就是存款戶集中在大型客戶手中。台灣銀行業有存款保險,每名存戶在每個銀行內300萬台幣以內的存款,即便在銀行倒閉,也能順利取出。這項制度就是從美國FDIC學來,FDIC的存戶保險保障金額是25萬美元(約771萬台幣)。
在緊急時期,這項存款保險機制應可以避免存戶擠兌,但是在矽谷銀行,96%的存戶存款金額都超過25萬美元,有大量金額不在存款保險範圍內。這些以新創科技公司、健康服務公司為主的大額存戶,看到矽谷銀行有不穩的消息,就會從矽谷銀行搶先轉帳提出存款,這樣的擠兌情形,任何銀行都無法承受。
而在客戶提領存款時,現金不足的矽谷銀行需要販賣資產籌錢給客戶,這又凸顯了矽谷銀行資產過度集中在固定利率政府公債的弱點。銀行持有的政府公債可以一路放到債券到期,領回本金,但是在必須提前拋售資產時,債券價格受到殖利率決定。殖利率漲得愈高,原本的固定利率債券價值就愈低。
美國聯準會(Fed)去年以來已經升息4.5個百分點,重創債券價格。矽谷銀行有逾50%資產集中在債券與其他證券中,在市場低落時拋售,就會承受巨額損失。這又使得存戶更為不安,更加速提領存款,造成惡性循環。在9日緊急宣布需要發行股票增資時,矽谷銀行也宣布在債券拋售中承受18億美元損失(約555億台幣)。
根據FDIC統計,美國銀行業如果馬上要出清手頭的債券資產,將會承受6,200億美元(約19.12兆台幣)損失。
不過,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指出,矽谷銀行蒙受的困境,不但是該行相對特殊的狀況導致,也是區域性小銀行面對的問題。大型跨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多元,資產配置也更加多元,應不至於遭遇矽谷銀行這次面臨的困境。
長期而言,基準利率上揚也是在增加銀行的獲利空間,因為銀行能以更高的利差進行存放款。美國銀行業在去年的聯準會猛烈升息中,也享有了非常高的「淨利所得」。這些銀行可以調漲放款收取的利息,但是付給存戶的利息,依舊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