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安徽合肥一家電動車工廠。路透社
日本《讀賣新聞》週日(17日)刊出的報導指出,中國當局已經在指示中國的電動車(EV)大廠,大舉改用中國製的晶片與半導體零件,設置國產化比例標準,未來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汽車零件全面國產化。
此舉顯示北京當局一方面指控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是在危害貿易秩序,造成產業「脫鉤斷鏈」;另一方面,北京其實也正全力推動主要產業對世界供應鏈脫鉤,與中國官方宣稱的「高水平對外開放」背道而馳。
《讀賣》引述多名知情人士消息報導說,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的一名有經驗的高層官員,去年11月召開內部會議,要求中國電動車廠使用中國製的零件。包括車用晶片等零件的國產化使用率都提出口頭政策指標,如果沒有達標,電動車廠將會受到懲罰。
而在本月1日,中國工信部與財政部等單位發表《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其中便表示為了「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要組織中國中小企業供應商與大型車器簽訂長單,並且隨時監督「鏈上企業供應鏈化趨勢,及早識別供應鏈安全風險。」報導說,預計中國將進一步推出電池認證,實行國產零件使用率的檢查。
《讀賣》報導引述一名外交界消息人士的話說,
中國工信部官員以口頭發出指令,是為了不留下排斥外資的證據。通過強化供應鏈穩定的計畫,中國正在推動各製造商全面使用中國製零件。
2022年中國的汽車零件市場規模為3.88兆人民幣(約16.3兆台幣),預計2028年將達到4.8兆人民幣(約20.2兆台幣)。報導指出,在燃油車時代,日美歐的供應商佔據中國汽車零件市場的一大部分;而在進入電動車時代後,中國除了電動車驅動裝置的核心零件,其他方面都掌握不依賴外商的自製品技術。
有關人士警告,外國廠商在中國的汽車零件市場可能全面失去競爭能力,在燃料電池汽車等其他新能源汽車方面,中國也可能成為全球獨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