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班族居家上班的日數遠高於亞洲國家。路透社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催生出的「居家上班」(work from home)工作文化,如今在各國呈現不同改變趨勢。一項全球研究指出,美國及英國的上班族,每月居家上班日數最多,而亞洲國家則是最少,其中台灣平均每月僅居家上班2.8日。
《紐約時報》4日推出全球居家上班報告,調查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歐亞美各大城市的上班地點是否在新冠疫情結束封鎖後有所改變。調查發現,美國上班族今年春天平均每月有5.6天在家上班,英國則是高達6天。德國人平均有4天不須到辦公室工作,而位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和非洲的南非則是有3.6天的在家上班自由。
和歐美國家相比,亞洲國家的上班族在家工作的天數少了許多。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每個月居家上班2.8天、日本是2天,而南韓則是最少、只有1.6天。
調查指出,即使在疫情封鎖最嚴重的期間,有很多南韓人從未被允許居家上班。南韓SK海力士(SK Hynix)發言人盧珠瑞(Joori Roh,音譯)說:「我們從沒實施過居家上班。」盧珠瑞說,公司不希望員工有差別待遇,所以統一要在辦公室上班。
報導還說,日本公司因為習慣使用傳真機及個人印章處理公事,所以員工也必須在辦公室工作。此外,日本主管也很不喜歡眼前看不見下屬。負責管理30名員工的瀧澤龍一說:「有時候,我會很擔心,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在工作。」瀧澤認為,大家都在辦公室上班,可以及時解決員工所面臨的問題,工作才能更有效率。
報導指出,居家上班在各國有不同發展趨勢,也與當地的居住環境、工作文化和初期防疫成效有關。舉例來說,美國的居住環境較大,先前曾經歷多次疫情封鎖,許多人早已在家準備好更大的電腦螢幕、設置獨立辦公室等,再加上通勤時間較長,上班族偏好有更多的在家上班彈性。而亞洲地少人稠,許多人得與多位家人共處一室,很難有獨立的工作空間。
美國科技公司思科(Cisco)執行副總裁巴特爾(Jeetu Patel)說,他自己就喜歡在沒有實體會議時在家工作,來回可節省1小時通勤時間,「我可以完成更多事情,我也喜歡有時間和女兒一起吃晚餐」。
巴特爾還說,他赴亞洲出差時發現當地辦公室的人潮相對熱鬧許多,而思科也同意讓各地區辦公室自行決定員工是否在家上班。
此外,美國勞方比較強勢,敢於向資方爭取對自己更便利的工作方式。再加上美國缺工情況嚴重,資方不願冒著找不到員工的風險而調整上班地點。有公司主管向《紐時》記者表示,他們現在採取的策略就是營造出一種「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讓員工擔心不去辦公室很可能會「錯失重要資訊或資源」,來吸引員工重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