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出席在美國駐德空軍基地舉行的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路透社
全球局勢升溫,台海被視為繼烏克蘭之後可能開戰的地區。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接受《外交事務》(Foerign Affair)訪問指出,從軍事觀點來看,世界目前呈現「三極」,中國處事無情,但是很現實,考量到戰爭成本,寧願在不發生武裝衝突的狀況下實現目標,因此美國必須避免讓中國與俄羅斯軍事結盟。但以防萬一,台灣也必須盡速大幅提高國防能力。
《外交事務》2日上架的Podcast節目,邀請密利將軍來談「如何避免大國戰爭」。主持人提到,若是一年半前討論這個主題,大家會比較聚焦於中國,但在這一年來,俄羅斯與中國越來越親密;主持人詢問密利,習近平想在俄烏戰爭裡達成什麼?美國能做什麼來防止中國成為國際安全局勢裡的長期要角?
密利表示,和冷戰時期不同,世上目前有三個大國:美、中、俄,這三國在人口、經濟、軍事方面都有強大力量,也都有大量核武,若中俄結成戰略上的軍事同盟,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應該竭力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三極」世界比過去冷戰時的雙極更難處理,密利說,最要考慮和小心的是,不要在軍事上把中俄越逼越近(not to drive China and Russia close together in a military sense),「大國間的競爭本來就會有,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在於衝突和戰爭,美國要確保的是中俄不會在地緣戰略、政治和軍事上結成對抗美國的同盟」,現在雖有些跡象顯示中俄越走越近,但氛圍還不到足以結為成熟、穩固又長久的軍事同盟,只是可能發展成那樣。
密利說,中俄現在有一些經濟上的支援行動,但軍事援助的意願並不強烈,中俄現在的聯合軍演規模都還很小,相對微不足道,中國也沒有什麼明目張膽援助武器給俄羅斯的行為;俄羅斯當然曾要求中國軍援,但中俄關係始終沒像俄羅斯和伊朗那樣。如果有,那就很不妙。
2023年3月17日,中國、俄羅斯、伊朗在阿曼灣(Gulf of Oman)聯合軍演。路透社
威懾的原理:弊大於利,現實主義者就不想做密利指出,中國非常沉穩,「至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我同意他是個很難纏的人,十足的現實主義者;而中國共產黨相當無情,但能夠敏銳察覺代價、好處和風險,對這些感知也很務實,所以其實也不想與美國開戰」,因為他們知道美國多強大,不管外界如何眾說紛紜,中國心知肚明;他們是想實現國家目標,但希望在沒有武裝衝突的狀況下達成。
在戰爭型態上,台海與烏克蘭完全不同,光是天氣和地形就差很多。密利說,中國在跨越100英里的水域進行兩棲登陸時,要確保不會被潛艇攻擊,然後要清理地雷,登陸後還得設法佔領城市,而台灣多山,有利防禦,「我認為中國應該也意識到,真正的戰爭和紙上談兵大不同」,真的有人陣亡、有戰車被摧毀時,事情不見得會依照想像中的模樣發展。
密利說,即使是二戰的英美聯軍,在穿越30英哩寬的英吉利海峽進行諾曼地登陸時,也要投入至少12萬人部隊,而且時任總指揮官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都寫好辭呈、做好可能會戰敗的打算,「台灣軍隊雖然不比當年的德意志國防軍,但也不是完全沒戰力,他們是有的」,更何況台灣海峽寬100英哩、地形比諾曼第更複雜,「我認為中國人知道要登陸有多難」。
密利說,因此要阻止台海衝突,可以透過威懾,確保美軍對共軍有壓倒性的優勢,「我認為另一件必須做到的事,是台灣要大幅、迅速提高防衛能力。這基本上包含烏克蘭人做到的事,整個國家做好武裝,俄軍不僅是和烏軍對打,更是在與烏克蘭人民作戰」,確保習近平也知道進攻台灣的代價將會比好處大很多,這就是威懾。
2022年1月5日,台灣嘉義空軍基地的F-16V戰機準備演習。路透社
戰爭的本質不會變有評論指出,美國對於中國帶來的威脅有點太反應過度,主持人詢問密利,美國應如何避免自我應驗、導致戰爭發生。
密利說,他會回到20世紀初老羅斯福(Teddy Roosevelt)總統的那句話,「溫言在口、大棒在手」,總之就是確保美軍強到連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絕對打不贏,「戰爭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戰爭就是政治,包含了恐懼、摩擦、不確定性、機率」,會變的是戰術、科技、戰鬥過程、組織方式、武器等,只要在這些變化上能夠取得關鍵優勢,對勝負就會產生影響。
從歷史來看,全球已經將近80年沒有經歷過大國戰爭,實屬罕見,但這或許也代表大戰不遠。密利說,最後一批真正打過大國戰爭的人,已經快要凋零殆盡,「幾年前我去諾曼第,當時我還是陸軍的參謀長,遇見一名當年參加空降的傘兵,這名老者坐在輪椅上,我彎身靠近和他說話」,密利問這名老兵,有沒有什麼在二戰時學到、能教給陸軍參謀長的事。
「我以為他會告訴一些戰術方面的事,比如三秒衝鋒、或如何射擊之類的。結果他熱淚盈眶看著我,跟我說,將軍,千萬別再讓戰爭發生,千萬不要重演這種事」。
密利的父親則是參與過硫磺島戰役,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19天內陣亡7000人。1918年一戰末期的默茲-阿戈訥戰役(Offensive Meuse-Argonne),美軍19天內陣亡2.6萬人。
二戰時,蘇聯4000萬人死亡、中國3000萬、日本2000萬。密利說,「這段記憶已經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淡出了,全世界現在沒有任何一支軍隊經歷過大國戰爭,據我所知,目前在任的政治人物也都沒有大國戰爭的第一手經驗。人們應該記住戰爭有多可怕,所有人都應該努力防止這種可怕災難」,要記住威懾是有效的,無論武器如何進步、如何現代化,威懾在過去曾發揮效果,未來也仍可能同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