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共諜案中,前國會研究員凱希(右)與教師貝瑞(左)被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PA/路透社
英國2023年指控兩名男子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今年9月卻在開庭前幾週突然撤銷起訴,在政壇引發軒然大波。根據本案證人的證詞,兩名男子向中共特工披露的資訊中,涵蓋台灣國防部官員與英國國會議員密會的消息,以及英國議員來台訪問時下榻的飯店房號。
英國對內情報安全機關「軍情五處」(MI5)首長麥卡勒姆週四(10/16)表示,對此案未能進入審判程序深感「挫折」,並稱中國「國家級行為者」對英國國家安全「每一天」都構成威脅。
本案背景頗為複雜,本文根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政治影響。
案件概要兩名被告分別是前國會研究員凱希(Christopher Cash)、以及經濟學者貝瑞(Christopher Berry)。兩人在2023年3月13日被捕,2024年4月22日依《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被起訴。
檢方指控他們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間,蒐集並提供損害國家安全與利益的情報,交給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領導的特工。兩人則堅稱清白。
現年33歲的貝瑞與30歲的凱希是在中國教書時相識,凱希之後返英踏入政治圈。在檢方指控的犯罪期間,凱希擔任保守黨國會議員克恩斯(Alicia Kearns,又譯柯恩詩)的幕僚,也是英國國會「中國研究小組」(CRG)主任,與克恩斯、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歐布萊恩(Neil O'Brien)等對中鷹派議員多有互動。
貝瑞則一直留在中國教書。根據檢方指控及本週披露的證詞,貝瑞在當地遭中國特工吸收,2022年7月還在杭州與蔡奇本人會面。他共交付34份含有敏感資訊的報告與文件,包括2022年訪英的台灣國防部官員名單與照片,以及他們與英國議員密會討論如何防禦中國可能侵台的行動。
貝瑞2022年還曾出現在一段YouTube影片中,為杭州地方政府宣傳良渚古城考古遺址。他自述來自英國牛津,已在中國任教三年。
根據證詞,凱希曾告訴貝瑞,保守黨鷹派議員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可能進入內閣;凱希也曾在英國政府針對中國聞泰公司收購英國紐波特晶圓廠進行國安審查前,向貝瑞提供相關資訊。證據顯示,凱希曾因提供某些資訊而收取金錢報酬,但他對此否認。他宣稱他以為這些資訊是經由貝瑞提供給一間協助客戶對英投資的中國顧問公司。
貝瑞的情資內容有許多來自凱希,兩人以加密通訊程式互通訊息。貝瑞2023年2月自中國返英時遭攔查,被發現持有一支「拋棄式手機」,其中裝有專門與中共特工聯絡的特製應用程式。
2024年4月26日,英國共諜案在倫敦開庭,曾為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克恩斯研究助理的凱希出庭。路透社
檢方為何撤訴?2025年9月,英格蘭首席檢察官帕金森(Stephen Parkinson)表示,之所以撤訴,是因為無法取得政府提出「中國是否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證據。他表示,皇家檢控署(CPS)曾耗時數月向政府索取進一步證據,但政府提供的證人陳述不足以達到起訴門檻。
本案關鍵是《政府機密法》對「敵國」(enemy)定義。該法制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初衷是應對當時德國的間諜活動,內容規定向「敵人」傳遞有用文件即屬犯罪。
但在本案起訴的2024年,時任保守黨政府的官方外交政策文件僅將中國稱為「劃時代挑戰」(epoch-defining challenge),並未正式列為「威脅」(threat)。然而,英國國會議員與情報機構均長期警告中國構成的威脅,包括間諜行為與刻意滲透英國政壇、企業、學術機構的活動。
2024年7月,倫敦上訴法院在另一樁俄羅斯間諜案中裁定,《政府機密法》中的「敵國」是指「當前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該案中,一群保加利亞人被控為俄國從事間諜活動,最後被判罪名成立。
基於此案判例,檢方要求工黨政府提供官方聲明,證明中國在案發時是「威脅」。但副國安顧問柯林斯(Matthew Collins)代表英國政府作證時,僅依案發時保守黨政府的官方立場回答,也就是中國尚未被正式列為威脅。
英國共諜案中,曾在中國任教的貝瑞(左)被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PA/路透社
政治波瀾英國首相府堅稱,是由皇家檢控署獨立決定撤訴,政府並未介入。施凱爾試圖把矛頭轉向前保守黨政府,強調案件涉及的期間正值保守黨執政。他主張,檢方只能依當時保守黨政府的立場行事,而當時中國尚未被正式列為「國家安全威脅」。
保守黨現任黨魁巴登諾克(Kemi Badenoch)則對此否認,表示保守黨執政時,有多位大臣與多份政府文件都曾明確稱中國為「威脅」。她指控政府「刻意讓審判流產」,是因為「首相想討好北京」,施凱爾政府否認此說。
不過,多名前任高階安全與法律官員也質疑施凱爾政府的說法。
保守黨指控政府拒絕向檢方提供定罪所需證據,認為施凱爾的國安顧問鮑爾(Jonathan Powell)可能插手干預。政府則對此否認。
在保守黨壓力下,工黨政府本週公開柯林斯在本案中提交的三份證人陳述,其中一份是在保守黨執政期間提交,另兩份則在工黨執政後提交。
英國首相施凱爾。攝於2025年9月18日。路透社
證人陳述內容柯林斯在陳述中稱,中國是「對英國經濟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並指出中國情報機構「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間諜活動」。
他在工黨執政後提交的兩份陳述中,則強調政府「致力於與中國維持積極關係」。在今年8月提交的最後一份陳述中,他表示政府對中國的立場是「能合作則合作、需要競爭則競爭、必須挑戰則挑戰,包括對於國家安全問題」。
保守黨指出,這段話「直接摘自工黨2024年競選宣言」,並非如工黨政府聲稱僅陳述保守黨時期的對中政策。
政府消息人士則回應,柯林斯只是提供對中政策的整體背景,關鍵仍是「保守黨執政期間」的官方立場。
英國保守黨黨魁巴登諾克,攝於2025年10月8日保守黨大會。路透社
誰才是對的?法律專家指出,皇家檢控署與政府兩邊都可能誤判。
專家認為,如果皇家檢控署在2024年已有足以起訴的證據,那麼倫敦上訴法院針對俄羅斯間諜案的新解釋應更有利於認定中國為「敵國」,不應因此撤案。
然而,施凱爾政府似乎又不願公開聲明中國是威脅,似乎擔心引發外交後果。
英國政府的對中立場工黨去年勝選後,為推動經濟成長,尋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過去一年來,時任外相拉米(David Lammy)、財相里夫斯(Rachel Reeves)及國安顧問鮑爾都曾訪中。
施凱爾政府堅稱,其對中政策立基於「英國的國家利益」。但在本案撤訴後,保守黨黨魁巴登諾克批評,首相在攸關國安的重大議題上「對北京過於軟弱」。
這場爭議使政府承受進一步壓力,可能阻礙其試圖改善英中關係的努力。
中國駐英大使館則斥此案為「純屬捏造」,呼籲英國「停止炒作反中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