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說。清華大學提供
由公民團體發動的立委大罷免案,上月26日的24名國民黨立委罷免全數遭否決,外媒皆以「賴清德政府遭遇重大打擊」切題。熟悉台灣政治的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指出,台灣民意以「維持現狀」為壓倒性多數,即使在野黨這次在大罷免勝利,並不等於台灣民眾願意走向統一。
小笠原:不同意罷免高於同意 顯示藍營實力雄厚、藍白合作有效小笠原接受Newsweek日本版總編輯長岡義博專訪,分析台灣大罷免案的意義與影響。他首先指出,投票前台灣媒體曾作出預測,可能會有數人遭罷免,但結果是24人全數過關,就連台灣當地也相當驚訝。
關於總得票率,同意罷免占42.5%,低於不同意罷免的57.5%,小笠原指出,國民黨在24名立委所在的選區實力雄厚,若要分析得票占比,要和去年1月總統大選票數比較。
不同意罷免的票數,低於去年1月總統大選時,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和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的藍白票數總和,但仍高於同意罷免的票數,這是因為藍白在罷免案中合作。這些數字證明,堅定支持規模較小的民眾黨,對國民黨贏得罷免案投票至關重要。
大罷免大失敗=親中勢力捲土重來?未必長岡提問,投票結果的數字,是否意味著親中勢力在台灣捲土重來?小笠原認為「未必」。他指出,罷免支持者認為,國民黨立委頻頻訪問中國並與共產黨官員會面,到底想做什麼沒人知道,令人擔憂,因此批評聲浪益發強烈。
然而,不論是中國共產黨倡議的兩岸統一,或是香港推行的「一國兩制」,國民黨的官方立場是反對的。儘管罷免案投票讓在在野黨占優勢,但並不意味著台灣會走向支持統一的道路。
訪談稿指出,在獨一或統一的議題上,大多數台灣民眾一直以來都支持「維持現狀」。
廣義的「維持現狀」是台灣輿論的主流觀點,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的政策也都以此為基礎。如果偏離這個立場,就無法贏得選舉。即使在罷免投票前、7月進行的一項民調中,統一支持率也只有6.4%,絲毫沒有上升。可以說,台灣民眾對「獨立或統一」的態度並沒有改變。
然而,在野的國民黨在與中國對話方面一直相當積極主動,如果他們發揮主導作用,可能會改變台灣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方式。
賴政府處境艱難 必須重新思考策略至於美中關係是否影響了此次大罷免,小笠原認為,很難證明美國總統川普是否直接影響投票結果,但一些背景因素不容忽視。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賴清德支持度在罷免投票後降至34.6%。3月時他的支持度為55.6%,相對穩定;4月初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台灣32%後,支持度再次大幅下降。
而在罷免投票後傳出消息,賴清德原定訪問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美國的行程遭華府拒絕。且經過談判,台灣關稅雖降為20%,仍高於普遍被台灣拿來比較的日本與南韓的15%。小笠原認為,台灣政府未來「逆風加劇」恐在所難免。
長岡提問,未來賴政府是否有可能採取激烈的政治手段。小笠原指出,賴清德在去年總統大選時就已「封印」過往的台獨主張,不認為他會像陳水扁前總統那樣靠向台獨。
不過,在第一波大罷免慘敗後,民進黨政府陷入困境,在野黨在立法院對執政黨的攻擊日益激烈。除非政府重新思考策略,否則情況可能會更加嚴峻。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台灣民眾逐漸有「可能也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感受,加上中國的「認知作戰」;小笠原認為,大多數台灣民眾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
當然,大多數人感受。但當被問到是否認為中國將在近期發動軍事入侵時,更多人認為不會如此。台灣人現在正處於「思考台灣未來」的狀態。
小笠原說,外界或許會疑惑台灣人為何這麼想,但台灣民眾擁有「強大的不敏感力量」(鈍感力)。從蔣介石時代開始,台灣就一直遭受共產黨的滲透,他們在壓力下生存下來,累積了發展台灣的智慧。
中國社群認知作戰、切斷海底電纜、攻擊台灣民主制度傳言稱,中國利用社群媒體進行資訊戰,並切斷台灣週邊的海底電纜。毫無疑問的,中國正在對台灣進行認知戰和資訊戰,尤其是透過社群,而且這種做法正在蔓延。
認知戰目的並非要宣傳中國有多美好。當共產黨意識到這種做法無效時,就轉而宣揚台灣的民主制度不好,這與俄羅斯攻擊西方民主國家的策略類似。
對台政治展望:為了選票 在野黨很難公然主張統一小笠原在訪談後段指出,中美關係變化的地緣政治影響,很可能影響大罷免結果;這點雖不容忽視,但若僅僅試圖用中美衝突解讀台灣政治,會錯失重點。民進黨10年執政優勢的終結背後有其內在邏輯,也就是對某個政黨或派系掌權時間過長的擔憂。
談到今後對台灣政局展望,小笠原分析,賴政府確實遭遇重大打擊,在野黨會在一段時間內掌握主導權。
而中國干預台灣選舉的行動顯而易見,例如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北京當局邀請台灣地方領袖訪問中國,並利用網路擴大影響力。但即使如此,台灣輿論對統一的支持率也沒有上升。這意味著,在考慮下屆大選時,在野黨也不能說支持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