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川普關稅不乾不脆 真的無所顧忌?

    2025-07-10 11:39 / 作者 林宜萱
    2025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總統在白宮參加一場宣傳國內政策和預算的活動。美聯社
    美東時間7月9日,本應是川普公布美國對近200個國家實施對等關稅稅率的大日子。不過,川普在兩天前簽署行政命令,將貿易談判期限延後至8月1日,這使各國將繼續困在不確定的局勢當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文分析當前局勢與普羅大眾有關的4件事。

    川普在4月初「解放日」公布了對等關稅,但隨後宣布暫緩3個月實施,要各國把握時間和美方談判。暫緩期本月9日到期,川普近兩日已在社群平台以通知函的方式公布20多個國家的對等關稅稅率,以巴西被徵50%為最高,8月1日才生效,也簽署行政命令將談判期限再延至8月1日。

    CNN指出,截至目前,川普的關稅措施目前尚未明顯推高美國通貨膨脹程度,也沒有減緩經濟成長或損害就業。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常言,通膨危機是「沒叫的狗」(the dog that didn’t bark),這句化用自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台詞,意思是司空見慣了。

    然而經濟學家認為,通膨和就業情況對於關稅會有延遲反應,惡化程度可能會出現在年底,現在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讓川普政府處於安全的假象裡。

    風險一:美國人荷包終究會痛

    關稅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稅,由美國進口商支付給美國政府,而進口商通常會把關稅轉嫁給消費者,意即提高這些進口品在美國的售價。無論關稅何時生效,都會導致美國製造業成本提高、美國一般消費者支出增加。

    製造鏈可簡略分為三階段:原物料→中間財(初級製品)→最終成品。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美國進口品當中,約一半是中間財;美國進口這些初級製品,在美國加工、組裝後,再將成品銷售到國內外。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對等關稅,但數天後宣布暫緩3個月。美聯社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經濟學教授爾溫(Douglas Irwin)今年5月就曾指出,看看波音製造的飛機、或者在美國或加拿大製造的汽車,其實都是向其他國家採購零件,如果美國企業必須花更多錢才能進口零件,就會使成本提高。最後,美國生產的這些飛機、汽車價格也會提高,又回到消費者買單。

    關稅也會提高美國直接進口的外國成品售價。爾溫教授指出,絕大部分進口商都會把關稅轉嫁給消費者,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承受那額外10%、甚至30%的關稅。

    川普第一任內發起貿易戰,於2018年對價值2830億美元的進口品徵收高額關稅。2019年,紐約聯準銀行經濟學家阿米蒂(Mary Amiti)和其他人合作研究指出,這些關稅最後是「完全轉嫁」到美國國內售價上,最後蒙受其害的還是美國消費者。

    因此,和川普第一任期一樣,外界普遍預期新關稅會導致物價上漲,這也是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對於調降利率仍持觀望態度的原因。鮑爾6月18日表示,通膨略有上升,「當然,我們預計還會更高」。

    風險二:施加關稅的國家,GDP也會受負面影響

    2020年一份有多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參與的研究指出,統計1963至2014年間包含美國在內共151國的數據,發現施加關稅的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摩根大通全球市場策略師金伯(Hugh Gimber)表示,如果關稅相對低、或沒有關稅,各國都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經濟活動,並出口這些產品和服務,「如果提高關稅,就無法維持相同的專業程度」,結果就是大家的生產力都下降。

    上述的2020年研究報告也提到,施加關稅的國家產值會下降,也和進口零件成本增加有關。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經濟學教授法塔斯(Antonio Fatas)舉例:「假設我是個工人,為了生產產品,我們公司得從台灣進口晶片;如果晶片變貴了,我和公司每小時創造的價值也就變少了。」

    調升關稅不免會擾亂現狀,更讓未來的進口稅沒有一定標準可預測。川普貿易政策反覆無常,關稅稅率、生效時間都隨心所欲,今年的不確定性比過去都還要高。

    全美獨立企業聯合會(NFIB)調查顯示,這種不確定性已經影響美國企業的投資計劃,據今年4月調查,未來6個月內有計畫增加資本支出的美國小型企業,比例已經降到2020年4月(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以來的最低水準,「在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包含關稅問題)都落定之前,經濟仍會繼續走得顛簸」。

    風險三:失業增加,外國抵制

    研究發現,進口關稅提高,會導致失業率略微上升。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爾溫表示,有多項研究顯示,2018年川普政府對外國徵收的鋼鐵關稅,實際上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因為下游廠商的就業人數,比鋼鐵業本身的就業人數還要多」,下游廠商的採購成本增加,壓縮了人力成本。

    美國聯準會一項研究也發現,2018-2019貿易戰期間,美國調升關稅,進口成本上升,加上美國產品也受到外國的報復性關稅,抵銷了美國關稅對製造業的小幅提振,最後美國製造業的失業人數實際上多於增加的就業機會。

    2025年6月26日,南韓首爾民眾上街抗議川普關稅,手幅寫著「不要川普,不要國王」。路透社

    外國報復,是動用關稅大刀的另一個風險。對美國產品加徵關稅,導致美國產品漲價,很常會抑制外國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或意願。川普今年稍早宣布對等關稅時,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很快就採取反擊,雖然美國很快與中國、歐盟達成暫緩協議,但接下來會如何,則又很難說。

    風險四:自由貿易牽動國際和平

    CNN指出,雖然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近幾十年來的自由貿易使全球經濟受益,但自由貿易確實有一定的代價,例如容易受到外國競爭影響的地區,就會流失就業機會,這就類似於科技對某些產業勞工的影響。摩根大通全球市場策略師金伯指出,各國製造業勞工佔總勞動力的比例都在下降,不是只有美國這樣。

    自由貿易的另一個代價,是對於外國供應鏈的依賴,這個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變得顯而易見,當時受疫情影響,美國和許多地區出現了口罩、呼吸器等醫療用品短缺的狀況。

    不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法塔斯指出,要提振本國製造業,經濟學家通常不會認為關稅是好方法,更傾向針對特定產業進行補助,「因為效果更直接」。

    發展自由貿易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有助維繫國際和平,這也是台灣「矽盾」的理論基礎。摩根大通全球市場策略師凱利(David Kelly)今年3月就曾指出,與外國的貿易關係越緊密,一旦發生衝突時,相關國家要承受的損失也就越大,故而各國都會盡力避免衝突發生。

    凱利在文中舉例,歐盟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原因不只是為了促進歐洲經濟,更是要防止未來的戰爭,尤其是要避免德國和法國再次對立。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